目前分類:文化 (5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羅東文化工場棚架廣場 被批「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

2017-12-02 14:53

[記者江志雄/宜蘭報導]宜蘭冬雨下不停,網友臉書PO文,指羅東文化工場棚架廣場漏水,「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鄉民留言,「生鏽的菜瓜棚」;文化局回應,已編列200多萬元預算,預計明年整修。

  • 羅東文化工場棚架廣場地面濕漉漉,被批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記者江志雄攝)

    羅東文化工場棚架廣場地面濕漉漉,被批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記者江志雄攝)

  • 羅東文化工場棚架廣場造型獨特,被戲稱為菜瓜棚。(記者江志雄攝)

    羅東文化工場棚架廣場造型獨特,被戲稱為菜瓜棚。(記者江志雄攝)

  • 棚架廣場常有學生社團在此排練。(記者江志雄攝)

    棚架廣場常有學生社團在此排練。(記者江志雄攝)

  • 宜蘭縣文化局研判棚架廣場屋頂導水溝溢流造成漏水。(記者江志雄攝)

    宜蘭縣文化局研判棚架廣場屋頂導水溝溢流造成漏水。(記者江志雄攝)

羅東文化工場在民國101年7月試營運,同年11月舉辦金馬獎頒獎典禮,館區裡的棚架廣場,獨特造型被戲稱為菜瓜棚,設計理念源自宜蘭多雨天候,用來遮風蔽雨,平時有民間團體聚會、學校社團排練,不過,棚架廣場內部被發現漏水,地面濕漉漉。

高姓網友臉書社團「宜蘭知識+」發文說,好不容易有個適合辦活動的地方,如今卻是這種模樣,覺得有點感傷,鄉民留言,「只是好看頭,不是有實用性的建築」、「上次去參加國小科學展,一堆大人、小朋友及老師們都在淋雨」、「 種絲瓜剛好」、「漏水真的很嚴重,需要改善」。

另有網友說,「補一下還是很讚的」、「如果永久不壞,是否又被說成添加防腐劑」;宜蘭縣議員薛呈懿也有留言,直指自己住對面,她和家人常來,知道這問題很久,經過爭取,縣府已把維修經費編進明年預算,通過後明年就執行修繕,她會監督修繕品質,施工期間還請大家多擔待。

文化局說,羅東文化工場棚架廣場屋頂應無破損,可能是雨勢大,造成上方導水溝溢流所致,維修預算已送到議會待審,如果審議通過,明年便啟動檢修工程。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都有故事看 宜蘭12社區用日曆寫歷史

2017-11-26 13:25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即時報導
  •  

宜蘭縣文化局連續17年發表社區日曆,輔導各社區挖掘自己的故事,做為社區營造的起跑點,也讓社區特色有了展現發光的機會。每年一本本日曆出刊,有如厚實的宜蘭縣文史導覽手冊。

自2001年起,社區日曆已經推動17年,今年起突破200大關,至今總計204個社區登上日曆版面。社區日曆由宜蘭縣內12個社區各自蒐羅在地故事,由社區單位自由選材、採寫,搭配照片和文字印上日曆,每日主題張張不同,365天都是獨一無二;一日之初,使用者在撕下日曆之前,都能夠閱讀在地故事,有1個月的時間,深入認識這個社區。

今年參與社區日曆的地域是1月宜蘭東門、2月礁溪大義、3月蘇澳福德、4月羅東漢民、5月羅東集祥、6月宜蘭梅洲、7月宜蘭七張、8月宜蘭復興、9月宜蘭進士、10月頭城下埔、11月宜蘭擺厘、12月礁溪德陽等12個社區。大多是第一次報名登入日曆的社區。

宜蘭市東門社區發展協會今年搶頭香拿下「一月」,希望成為大家在一年之初,第一個映入眼簾的社區;宜蘭市復興文化促進會選擇八月,因為中元普渡是社區年度重要活動。

「寫進日曆中,像被寫進宜蘭縣的歷史中。很有意義!」有些參與者一開始選2月,因為需要準備的「天數」最少,準備過程中卻發現,社區的故事遠多於2月所需的28篇,被迫刪稿,直呼可惜。

「每天看到日曆,都會捨不得撕。」文化局長李志勇表示,社區日曆的製作讓鄉親找尋社區的故事與溫情,目前全台灣只有宜蘭縣在製作社區日曆,希望透過社區日曆製作推動文化扎根,讓居民更認識自己的家鄉。

社區日曆由宜蘭縣內12個社區各自蒐羅在地故事,由社區單位自由選材、採寫,搭配照片...
社區日曆由宜蘭縣內12個社區各自蒐羅在地故事,由社區單位自由選材、採寫,搭配照片和文字印上日曆,每日主題張張不同,365天都是獨一無二,是宜蘭獨有。記者張芮瑜/攝影
 
社區日曆由宜蘭縣內12個社區各自蒐羅在地故事,由社區單位自由選材、採寫,搭配照片...
社區日曆由宜蘭縣內12個社區各自蒐羅在地故事,由社區單位自由選材、採寫,搭配照片和文字印上日曆,每日主題張張不同,365天都是獨一無二,是宜蘭獨有。記者張芮瑜/攝影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中興文創園區 地方盼增亮點

2017-11-18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宜蘭縣中興文創園區七月試營運,但遊客數不如預期,有民眾說平日根本沒人參觀,五結鄉長簡松樹認為缺乏亮點,縣議員薛呈懿建請文化局與更多青創團體合作,注入外部元素,增加活力;文化局回應,透過社群分享打開知名度。

  • 中興文創園區試營運後,遊客數不如預期遭到質疑。(記者林敬倫攝)

    中興文創園區試營運後,遊客數不如預期遭到質疑。(記者林敬倫攝)

  • 中興文創園區試營運後,遊客數不如預期遭到質疑。(記者林敬倫攝)

    中興文創園區試營運後,遊客數不如預期遭到質疑。(記者林敬倫攝)

坐落在五結鄉的中興文創園區,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台灣興業株式會社,二次戰後,國民政府接管成立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四十八年轉型國營中興紙業公司,以生產新聞紙為主,兼製各項文化用紙及工業用紙,曾是全國最大造紙工廠,九十年結束營業。

宜蘭縣政府一○二年接手中興紙廠舊址,開發面積約二十五公頃,預定花十年時間,分五階段執行,園區試營運後,單日遊客最多五千五百人,平日入園人次不多。

薛呈懿說,宜蘭有很多優秀在地青創團體,可惜的是,這些團體優先到台北辦展,縣內不是沒有展演空間,發生這樣事很諷刺,文化局應定期接觸,討論合作可能性,把外部能量拉進園區,否則中興文創園區會做不下去。

簡松樹說,園區最大問題是缺乏亮點,文化局不妨爭取大型觀光活動進駐,尤其明年歡樂宜蘭年主場地在中興文創園區,可利用機會宣傳行銷。

文化局回應,中興文創園區有文創市集、互動式工作坊,市集活動有跟在地青創團體接洽,園區本身為歷史遺構,便是一大亮點,現在網路社群有很多人拍照、打卡和分享,相信透過多元化管道,將逐漸打開園區知名度。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孩翻成男人 李智凱的蛻變寫在這部電影中

2017-10-23 14:36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即時報導
  •  

林育賢導演的電影《翻滾吧!男孩》紀錄宜蘭縣公正國小體操隊七名體操小選手的磨練故事,當時導演曾問小選手們,想不想繼續練體操,他們的答案寫在10年後的電影《翻滾吧!男人》中。該片10月27日即將上映,昨天導演林育賢現身宜蘭特映場,他說,看到小選手走上奧運舞台,才是他心目中真正的最終章。

《翻滾吧!男人》描述七小福中2名選手李智凱、黃克強的故事,教練認為,李資質不如黃好,但黃卻不如李認真,個性迥然不同的2人,當時同在林育信教練指導下練體操,後來黃克強短暫停下腳步,李智凱持續向前,讓10年後兩人際遇大不相同。

電影中,李智凱曾到葡萄牙參賽,該場賽事匯集全球頂尖選手,被視為奧運前哨站,但李智凱表現卻不如預期,讓林育信很挫敗,但這個轉捩點,卻也是男孩蛻變為男人的開始。

今年8月世大運,李智凱在教練、黃克強和爸媽的見證下,獲得鞍馬項目金牌,外界認為這是翻滾10年,拚一秒完美落地的最佳見證,這一段故事也被林育信拍進電影中。

10月27日電影即將上映,立委陳歐珀特邀導演林育賢在家鄉宜蘭新月影城搶先特映,映後導演林育賢帶著黃克強驚喜現身,由於現場有不少現今公正國小體操隊的學生,黃克強的出現引起陣陣歡呼,他向學弟妹分享,他會將教練比較負面的話語轉化為正面的力量,藉以督促自己繼續往前。

林育賢說,誰也沒料到多年後李與黃會再度相遇、一起練習,現階段輸贏都未定,「2020誰會去東京奧運都不一定」,但更希望看到最後兩人一起站上世界舞台,這才是翻滾真正的句點。

10月27日電影即將上映,立委陳歐珀特邀導演林育賢在家鄉宜蘭新月影城搶先特映,映...
10月27日電影即將上映,立委陳歐珀特邀導演林育賢在家鄉宜蘭新月影城搶先特映,映後導演林育賢帶著黃克強驚喜現身,參與映後座談。記者張芮瑜/攝影
 
10月27日電影即將上映,立委陳歐珀特(中)邀導演林育賢(左)在家鄉宜蘭新月影城...
10月27日電影即將上映,立委陳歐珀特(中)邀導演林育賢(左)在家鄉宜蘭新月影城搶先特映,映後導演林育賢帶著黃克強(右)驚喜現身,參與映後座談。圖/立委陳歐珀服務處提供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噶瑪蘭人想回復身分,好難

2017-10-22 23:32聯合報 記者戴永華徐庭揚王燕華/連線報導
  •  
 
 

 

噶瑪蘭族於2002年列入原住民第十一族,全台迄今已有千餘人辦族別登記,但有一、兩千名族人的噶瑪蘭原鄉宜蘭縣,15年來竟無一人登記,原因是半世紀前因社會歧視、沒接到通知等因素,未登記為平地原住民,導致要回復身分時不符資格。復名運動今年屆滿30周年,但對許多噶瑪蘭人而言,最後一哩路仍遙遠得看不到終點。

 

行政院長游錫堃當年宣布噶瑪蘭族為原住民第十一族;噶瑪蘭族人歡欣展演神聖的除瘟祭。...
行政院長游錫堃當年宣布噶瑪蘭族為原住民第十一族;噶瑪蘭族人歡欣展演神聖的除瘟祭。 本報資料照片
 

 

宜蘭是噶瑪蘭原鄉,行政院前院長游錫堃曾在很多場合說自己或許也有噶瑪蘭血統。諷刺的是,無法回復身分的情形以宜蘭最嚴重,花東也有部分案例。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長李文盛是國寶級的族語老師,全家都是原住民,只有他因為當兵未能...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長李文盛是國寶級的族語老師,全家都是原住民,只有他因為當兵未能登記,無法恢復身分。 圖/宜蘭縣史館提供
 

 

全台噶瑪蘭人數最多的花蓮豐濱鄉新社村,村長李文盛一家人,手足、孩子都是噶瑪蘭人,只有他因當兵沒在期限內辦平地原住民登記,如今「全家十多人,只有我不是噶瑪蘭人」 ,相當荒謬。

也是噶瑪蘭族的慈濟大學講師潘朝成做田野調查,發現國民政府辦平地原住民登記時,全國僅台東、屏東、南投、花蓮四縣六鄉鎮被挨家挨戶通知;以他為例,因住在花蓮市,非政府認定的「蕃社」就未通知,家族因此喪失正名權利。

 

 
 

 

噶瑪蘭族是平埔族一支,族人從1987年起展開復名運動,宜蘭縣史館舉辦30周年特展回顧這段歷史,統計全台已登記的噶瑪蘭人近1500人,花蓮651人最多,其次是新北市,宜蘭雖有10人登記,但全是花東移居宜蘭的噶瑪蘭人。

宜蘭縣史館指出,60年前國民政府限期要求日治時期戶籍註記「熟蕃」者須主動登記為「平地原住民」。但當時社會風氣對原住民不友善,或宣導不足等因素,部分噶瑪蘭人不敢或不知規定而沒登記,受限「原住民身分認定標準」,無法回復身分。

 

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對平地原住民註記為「熟」蕃。 圖/楊功明提供
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對平地原住民註記為「熟」蕃。 圖/楊功明提供
 

 

 

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對平地原住民註記為「熟」蕃。 本報資料照片
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對平地原住民註記為「熟」蕃。 本報資料照片
 

 

「正名的最後一哩路應該早日完成。」在宜蘭做過10年噶瑪蘭田野調查的噶瑪蘭族女婿楊功明說,無法回復身分的族人想向政府申請經費傳承文化,但法律上不屬於噶瑪蘭族,正名後又不被視為平埔族,兩頭落空,成為「夾縫中的民族」。他感慨,沒有身分就不會有族群意識,沒有自我認同,文化就會快速流失。

潘朝成和楊功明都建議修法放寬標準,只要提出日治時期直系血親有「熟蕃」註記的戶籍資料,或有族譜、DNA鑑定等作為佐證,就能認定原住民身分,為此事解套。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噶瑪蘭人想回復身分,好難

2017-10-22 23:32聯合報 記者戴永華徐庭揚王燕華/連線報導
  •  
 
 

 

噶瑪蘭族於2002年列入原住民第十一族,全台迄今已有千餘人辦族別登記,但有一、兩千名族人的噶瑪蘭原鄉宜蘭縣,15年來竟無一人登記,原因是半世紀前因社會歧視、沒接到通知等因素,未登記為平地原住民,導致要回復身分時不符資格。復名運動今年屆滿30周年,但對許多噶瑪蘭人而言,最後一哩路仍遙遠得看不到終點。

 

行政院長游錫堃當年宣布噶瑪蘭族為原住民第十一族;噶瑪蘭族人歡欣展演神聖的除瘟祭。...
行政院長游錫堃當年宣布噶瑪蘭族為原住民第十一族;噶瑪蘭族人歡欣展演神聖的除瘟祭。 本報資料照片
 

 

宜蘭是噶瑪蘭原鄉,行政院前院長游錫堃曾在很多場合說自己或許也有噶瑪蘭血統。諷刺的是,無法回復身分的情形以宜蘭最嚴重,花東也有部分案例。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長李文盛是國寶級的族語老師,全家都是原住民,只有他因為當兵未能...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長李文盛是國寶級的族語老師,全家都是原住民,只有他因為當兵未能登記,無法恢復身分。 圖/宜蘭縣史館提供
 

 

全台噶瑪蘭人數最多的花蓮豐濱鄉新社村,村長李文盛一家人,手足、孩子都是噶瑪蘭人,只有他因當兵沒在期限內辦平地原住民登記,如今「全家十多人,只有我不是噶瑪蘭人」 ,相當荒謬。

也是噶瑪蘭族的慈濟大學講師潘朝成做田野調查,發現國民政府辦平地原住民登記時,全國僅台東、屏東、南投、花蓮四縣六鄉鎮被挨家挨戶通知;以他為例,因住在花蓮市,非政府認定的「蕃社」就未通知,家族因此喪失正名權利。

 

 
 

 

噶瑪蘭族是平埔族一支,族人從1987年起展開復名運動,宜蘭縣史館舉辦30周年特展回顧這段歷史,統計全台已登記的噶瑪蘭人近1500人,花蓮651人最多,其次是新北市,宜蘭雖有10人登記,但全是花東移居宜蘭的噶瑪蘭人。

宜蘭縣史館指出,60年前國民政府限期要求日治時期戶籍註記「熟蕃」者須主動登記為「平地原住民」。但當時社會風氣對原住民不友善,或宣導不足等因素,部分噶瑪蘭人不敢或不知規定而沒登記,受限「原住民身分認定標準」,無法回復身分。

 

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對平地原住民註記為「熟」蕃。 圖/楊功明提供
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對平地原住民註記為「熟」蕃。 圖/楊功明提供
 

 

 

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對平地原住民註記為「熟」蕃。 本報資料照片
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對平地原住民註記為「熟」蕃。 本報資料照片
 

 

「正名的最後一哩路應該早日完成。」在宜蘭做過10年噶瑪蘭田野調查的噶瑪蘭族女婿楊功明說,無法回復身分的族人想向政府申請經費傳承文化,但法律上不屬於噶瑪蘭族,正名後又不被視為平埔族,兩頭落空,成為「夾縫中的民族」。他感慨,沒有身分就不會有族群意識,沒有自我認同,文化就會快速流失。

潘朝成和楊功明都建議修法放寬標準,只要提出日治時期直系血親有「熟蕃」註記的戶籍資料,或有族譜、DNA鑑定等作為佐證,就能認定原住民身分,為此事解套。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法 能為族人解套?

2017-10-22 23:59聯合報 記者戴永華王燕華/連線報導
  •  
花蓮縣新社部落族人於1987年參加台北新公園豐濱之夜,公開宣稱自己是噶瑪蘭族,從...
花蓮縣新社部落族人於1987年參加台北新公園豐濱之夜,公開宣稱自己是噶瑪蘭族,從這一年開始,開展了復名運動。 圖/楊功明提供
 

 

行政院會為回應平埔族長年來正名訴求,8月通過「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增訂「平埔原住民」身分;但噶瑪蘭族的慈濟大學講師潘朝成說,這項草案與總統蔡英文的承諾「打了折扣」,希望政府盡快還噶瑪蘭族平地原住民身分。

潘朝成是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創會會長,他表示,當初蔡總統的承諾是「讓平埔族身分得到應有權利和地位」,原住民身分法草案雖增訂平埔原住民身分,卻又註明「民族權利另以法律定之」,意味與現有的原住民族權利可能不相當,無異只是「做半套」,還可能讓平埔族淪為「次等原住民」。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陳張培倫指出,從歷史角度看,平埔族原住民身分遭剝奪,是應該還給他們;不過,原住民身分法一修改,要跟著修的大小法條超過兩百條,牽涉層面廣泛,且若平埔原住民和其他原住民權利不對等,可能引起更多紛擾,政府應審慎處理。

此外,現行原住民身分法僅有山地和平地兩種原民身分,納入平埔族後,原民人數大增,相關資源必須跟著增加,建議政府預先做好配套。

 

原住民平埔族蔡英文噶瑪蘭轉型正義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縣府舊員工宿舍 轉型台灣故事館

2017-10-21

明年元旦首檔 將展台灣名人年輕照

〔記者江志雄/宜蘭報導〕宜蘭市公所後方的舊縣府員工宿舍,轉型為「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明年元旦首檔期推出攝影大師阮義忠「有名人物無名氏」、作家黃春明「三卷底片」雙聯展,阮義忠將拿出壓箱寶,展示難得一見的台灣名人年輕照。

  •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外牆懸掛的楊麗花(由左至右)、林懷民、黃春明照片,是阮義忠一九八0年代的作品。(記者江志雄攝)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外牆懸掛的楊麗花(由左至右)、林懷民、黃春明照片,是阮義忠一九八0年代的作品。(記者江志雄攝)

  • 宜蘭市長江聰淵(左二)與阮義忠(右二),昨在「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小型看板上留言。(記者江志雄攝)

    宜蘭市長江聰淵(左二)與阮義忠(右二),昨在「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小型看板上留言。(記者江志雄攝)

宜蘭市公所舊縣府員工宿舍,是二次戰後建造的建築群,目前完成修繕的三間建物,規劃為影像紀實為主題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

阮義忠返鄉策展 和黃春明聯展

六十七歲的阮義忠是宜蘭縣頭城人,今年七月在宜蘭美術館舉辦「回家」影像回顧展,興起返鄉創作念頭,宜蘭市公所響應「鮭魚返鄉」,提供館區作為他的工作室及展場,市長江聰淵昨與阮義忠簽署合作契約,故事館預定明年元旦開展,一年四檔期,阮擔任策展人,安排各地攝影名家共襄盛舉,第二檔期將邀請蔣勳參展。

江聰淵在「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小型看板,寫上「最高興的一天」,希望明年頒給阮義忠榮譽市民榮銜,阮寫著「返鄉之日」,傳達回鄉創作的心情,館區外牆懸掛的楊麗花、林懷民年輕時照片,是阮義忠一九八○年代作品。

「用照片說故事!」阮義忠說,「有名人物無名氏」、「三卷底片」雙聯展,預定展出五十幅照片,「有名人物無名氏」展覽,展出台灣名人剛冒出頭時年輕面容,透過攝影展,檢驗他們的初心是否依然存在?

「三卷底片」是黃春明攝影首展,黃不僅在文學、繪畫領域有傑出表現,也曾製作「芬芳寶島」紀錄片,攝影作品更是精彩,一九八八年,阮義忠採訪黃春明,在黃的書房挑了三卷底片帶回家放大當配圖,最後只用兩張,其他照片會在雙聯展首度公開。

阮義忠說,「阮義忠台灣故事館」開館後展出的照片,不僅是鄉愁慰藉,更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保證精彩,敬請期待。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影大師阮義忠把宜蘭半世紀福州巷 變台灣故事館

2017-10-21 10:04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即時報導
  •  

知名攝影家阮義忠搬回宜蘭,宜蘭市長江聰淵把50年歷史的福州巷老房子整修後,力邀阮義忠以影像與文字串連成「台灣故事館」,明年元旦的首展,可以欣賞到作家黃春明以「三卷底片」沖洗出來的作品,還有阮義忠鏡頭下的楊麗花、林懷民等台灣經典人物。

宜蘭市公所後方留存戰後興建的老建築,原是縣政府員工宿舍,超過20間,主要分布在宜蘭市中山路2段430巷兩側,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因當年入住宿舍的員工多半來自福州,所以被稱為「福州巷」,這些老舊建物經過修繕,市公所把其中3間規劃為影像紀實的台灣故事館,邀請攝影家阮義忠策辦。

「今天是『返家日』!」阮義忠昨天與宜蘭市長江聰淵為「台灣故事館」合作案簽約,開心地說,自己搬回宜蘭,作品都回來了,人不回來怎麼算是真正的回家?未來利用台灣故事館,用影像與文字、還有講座,說出台灣感人的故事。

台灣故事館預計明年元旦推出首檔展出,內容是作家黃春明的三卷底片,還有阮義忠的「有名人物無名氏」雙聯展。

阮義忠指出,黃春明做什麼像什麼,也很會攝影,當年邀訪,看到黃老師的攝影器材比他還專業,留下黃老師拍攝的三卷底片,拿回去沖洗,內容以漁民、農民與原住民為主,在宜蘭、嘉義等處取景,有農村風貌,有海邊魚寮,將在首展中展中。

雙聯展中還有阮義忠經典作品的「有名人物無名氏」,包括歌仔戲天王楊麗花、舞蹈家林懷民等人物作品。

至於第二檔則邀請美學大師蔣勳參展,蔣勳曾在台東池上駐村,拍了不少照片,與阮義忠的花東縱谷系列作品對應。

「今天是最高興的日子!」江聰淵與阮義忠在合作看板上留下這樣的文字,他說,今年是宜蘭市建市77周年,能獲阮義忠老師合作與策展,把多年作品在台灣故事館展示,甚至成為工坊,讓民眾就近欣賞到大師作品,是件令人高興的事。

攝影家阮義忠 (右)與宜蘭市公所合作,利用影像等作品,把半世紀福州巷變台灣故事館...
攝影家阮義忠 (右)與宜蘭市公所合作,利用影像等作品,把半世紀福州巷變台灣故事館,市長江聰淵說,可就近欣賞大師作品。記者羅建旺/攝影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掉海裡 被郭雨新救起」百歲人瑞廖鵝口述歷史

2017-10-20 17:49聯合報 記者戴永華╱即時報導
  •  

宜蘭縣政府迎接重陽節,邀請百歲人瑞出席跨世紀風華敬老活動,其中廖鵝女士還清楚記得陳年往事,她跟前縣長甘阿炎的女兒是同學,以前常到官邸玩,年輕時跟一群人到海邊,不慎掉到海裡,還是郭雨新把她救起來的。

廖鵝出身大家族的獨生女,受過良好教育,仍牢記當年歷史,儘管已經走過百年歲月,還保有優雅氣質與美麗容貌。代理縣長吳澤成今天在敬老活動中,稱讚廖鵝女士在家人的照顧下,保養很好;縣府敬老愛老,全縣74名百歲以上人瑞,視個人與家所屬意願,特別記錄39名長輩的生活點滴與人生智慧,製作幸福百分百人瑞專刊送給長者。

縣府安排老頑童鼓隊、彩衣娛親等逗趣表演,除了專刊還送上禮金與禮券,中央由縣府代發金項鍊及敬老狀,讓出席的人瑞笑得好開心。

廖鵝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百歲人瑞,她受過日本教育,以前念書的人不多,更何況是女孩,她念到公學校高等科,同時擁有一段浪漫的戀愛史;早年蘭陽平原民風強悍,拚勢鬥陣時有所聞,坊間廣為流傳的「豆腐刀削蕃薯皮」事件,豆腐刀就是廖鵝家族的長輩。

富家千金與高等教育,讓廖鵝有機會認識高官富賈,前縣長甘阿炎的女兒是她同學,她以前常去縣長官邸玩,至今記憶猶新,還能訴說幾段小故事;她也認識民主先賢郭雨新,郭要追求她同學的姐姐,有次大夥約去大溪海邊戲水,廖鵝與幾個女孩不會游泳,不小心掉到海裡,載浮載沉,還是郭雨新等人把她們救了起來。聽廖鵝娓娓道來,本身就是一部活歷史。

宜蘭代理縣長吳澤成贈送敬老狀給廖鵝女士,祝她重陽節快樂。記者戴永華/攝影
宜蘭代理縣長吳澤成贈送敬老狀給廖鵝女士,祝她重陽節快樂。記者戴永華/攝影
 
百歲人瑞廖鵝受過高等教育(前左2),熟識高官富賈,本身就是一部活歷史,重陽節前接...
百歲人瑞廖鵝受過高等教育(前左2),熟識高官富賈,本身就是一部活歷史,重陽節前接受祝賀。記者戴永華/攝影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二戰碉堡蓋觀景台 引爭議

2017-10-12 00:20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  
宜蘭縣壯圍鄉公所把觀景平台蓋在碉堡上挨批,鄉公所表示,碉堡長期沒人管,如今活化,...
宜蘭縣壯圍鄉公所把觀景平台蓋在碉堡上挨批,鄉公所表示,碉堡長期沒人管,如今活化,是做對的事。 記者羅建旺/攝影
 

二戰時期日軍為抵禦美軍在宜蘭登陸,在海邊構築碉堡,但荒廢多年。鄉公所在碉堡上搭建觀景平台,挨批破壞歷史原貌,鄉長簡文魁昨天說,碉堡多年沒人管,也非登錄的歷史建物,鋼構不會造成破壞,活化是做對的事。

 

宜蘭縣文化局表示,目前雖未列文化資產,但要求外觀與結構都不能破壞,文化局會前往會勘,如有必要,會啟動文資相關程序保護。

宜蘭縣壯圍鄉濱海自行車道在大福兵器試驗場附近路段,有座鋼筋水泥的圓形軍事碉堡,民眾表示,碉堡是二次世界大戰所留下,架上鋼骨是破壞歷史原貌,不應該為建設而建設。

對宜蘭戰爭史有深入研究的文史學者張文義說,1943年與1944年間,台灣還在日本統治下,美軍為就近攻打日軍,計畫從琉球或台灣登陸,在台的日軍徵調民力,在宜蘭沿海、平原、近山構築碉堡等軍事設施防禦。

張文義認為,這座碉堡方形窗戶開口大,應該是座砲台,推算已有74年歷史,是很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蓋成景觀平台太可惜。他建議不要更動,規畫為戰爭歷史景點之一。

鄉長簡文魁指出,沿海碉堡荒廢多,沒人管理,鄉公所今年自籌110萬元著手活化,這座碉堡配合大福兵器試驗場邊的圍牆美化工程,在碉堡上搭上鋼架觀景平台,不會破壞碉堡結構,兵器試驗場的老舊圍牆則彩繪3D圖畫,提供遊客新景點,全部工程預計下個月11日啟用。

宜蘭縣文化局表示,這座碉堡未提報或登錄為歷史建築,但文化局已向文化部申請「蘭陽地區二戰軍事遺構群歷史再現計畫」,爭取列入「前瞻計畫」,相關軍事遺構將透過整體調查與研究,採修復、設計或再利用等方式,讓這些設施重生。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無敵海景觀景平台 竟蓋在二次世界大戰碉堡上

2017-10-11 17:10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即時報導
  •  

觀景平台竟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碉堡上。

宜蘭縣壯圍鄉海邊有多座軍事碉堡,荒廢多年,鄉公所活化再利用,將其中位在大福海邊的碉堡,以鋼構方式,在碉堡上蓋觀景平台。

不過,有地方人士與文史學者發現,這座碉堡是70多年前,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還在日本統治下,為抵禦美軍從宜蘭登陸台灣而徵調民力興建的軍事設施。

對二次世界大戰碉堡上蓋觀景台,有民眾批破壞歷史風貌,文史學者都認為不妥,應該好好保存,不要動它。

對此,鄉公所表示,碉堡並非歷史建築,鋼構方式建觀景平台也不會破壞到碉堡的結構,而碉堡荒廢這麼多年一直都沒人管,鄉公所活化再利用是做對的事,預計下個月就可完成,增加新景點。

宜蘭有無敵海景,但有觀景平台卻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碉堡上,引發爭議。記者羅建旺/攝...
宜蘭有無敵海景,但有觀景平台卻蓋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碉堡上,引發爭議。記者羅建旺/攝影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次世界大戰 宜蘭差點變成諾曼第?

2017-10-11 21:26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即時報導
  •  

宜蘭差一點成為二次世界大戰的諾曼第?

文史學者張文義研究宜蘭戰爭史發現,美國統帥麥克阿瑟為攻克日本,當年一度考慮從宜蘭登陸台灣,日軍為防禦,從海邊、平原到山邊共構築三道防線,現在還留下許多軍事遺構是見證。

壯圍鄉公所活化荒廢的海邊軍事碉堡,在碉堡上蓋觀景平台,引發爭議,張文義研究發現,這些現在看似不希奇的碉堡或砲台,事實上是70多年前、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物。

張文義說,當年台灣還在日本統治下,美國與日本打仗,美軍考慮要從沖繩或台灣登陸,台灣差一點就淪為登陸戰場,登陸地點就在宜蘭。

為抵禦美軍可能登陸,張文義說,日軍在宜蘭構築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在海上布設水雷、鐵絲網與柵欄,海邊挖戰車壕、碉堡、砲台。

另外,第二道防線是在蘭陽平原各處設碉堡與軍事工事,第三道是在山邊設軍事碉堡及坑道,都是對付美軍而準備。

張文義說,還好,後來美軍並未選擇台灣登陸,解除危機,但這些軍事工事留存,散布在宜蘭各地,見證當年台海危機。

宜蘭縣壯圍鄉海邊碉堡與砲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遺構,學者張文義發現,當年美軍攻日,曾...
宜蘭縣壯圍鄉海邊碉堡與砲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遺構,學者張文義發現,當年美軍攻日,曾考慮從宜蘭登陸台灣,日軍從海邊到山邊設了三道防線,海邊碉堡是第一道防線。記者羅建旺/攝影
 
宜蘭縣壯圍鄉海邊碉堡與砲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遺構,學者張文義發現,當年美軍攻日,曾...
宜蘭縣壯圍鄉海邊碉堡與砲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遺構,學者張文義發現,當年美軍攻日,曾考慮從宜蘭登陸台灣,日軍從海邊到山邊設了三道防線,海邊碉堡是第一道防線。記者羅建旺/攝影
 
宜蘭縣壯圍鄉海邊碉堡與砲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遺構,學者張文義發現,當年美軍攻日,曾...
宜蘭縣壯圍鄉海邊碉堡與砲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遺構,學者張文義發現,當年美軍攻日,曾考慮從宜蘭登陸台灣,日軍從海邊到山邊設了三道防線,海邊碉堡是第一道防線。記者羅建旺/攝影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化宜蘭二戰戰地遺構 文化局提再造計畫

壯圍鄉大福試炮場南端的自行車道旁,有一座二戰時期日軍為防盟軍登陸的R.C造碉堡,站在上面可眺望美麗的海岸線與龜山島。(記者林敬倫攝)

2017-10-11 16:19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二戰時期日軍在宜蘭平原設3道防線,抵禦盟軍搶灘,平原上設有碉堡、戰車壕及陸海軍指揮部,現都成為珍貴的歷史戰地遺構,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向文化部提報前瞻計畫,編列約1億元經費,要讓這些蘭陽地區軍事遺構群風華再現,提升觀光價值。

  • 壯圍鄉大福試炮場南端的自行車道旁,有一座二戰時期日軍為防盟軍登陸的R.C造碉堡,近日遭到壯圍鄉公所,以碉堡為地基,建設觀景平台,遭到文史工作者批評。(記者林敬倫攝)

    壯圍鄉大福試炮場南端的自行車道旁,有一座二戰時期日軍為防盟軍登陸的R.C造碉堡,近日遭到壯圍鄉公所,以碉堡為地基,建設觀景平台,遭到文史工作者批評。(記者林敬倫攝)

  • 壯圍鄉大福試炮場南端的自行車道旁,有一座二戰時期日軍為防盟軍登陸的R.C造碉堡,站在上面可眺望美麗的海岸線與龜山島。(記者林敬倫攝)

    壯圍鄉大福試炮場南端的自行車道旁,有一座二戰時期日軍為防盟軍登陸的R.C造碉堡,站在上面可眺望美麗的海岸線與龜山島。(記者林敬倫攝)

二戰時期日軍為抵禦盟軍從台灣東部海岸線搶灘登陸,設有3道防線,第1條防線就是在竹安、蘭陽溪及冬山河河口沿線,挖設戰車壕、傘兵坑以及建造機槍堡,第2條在宜蘭、羅東及蘇澳建造機堡等防禦工事,第3條則在蘭陽平原臨山沿線,設置路、海及空軍的作戰指揮部,並在山區挖設坑道,尤其在戰爭末期,宜蘭地區更成為日軍特攻戰機的停放地,對戰局影響至關重要。

時至今日,這些戰地遺構經常年的風雨侵蝕,有的損壞,有的被土石掩埋,為恢復當年的戰地風華,文化局向文化部提報「蘭陽地區二戰軍事遺構群歷史再現」計畫,打算爭取約1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經費,完成縣境內二戰遺構的調查研究,並進行相關的修復工程。

不過,壯圍鄉大福試炮場南端的自行車道旁,有一座二戰時期日軍為防盟軍登陸的R.C造碉堡,近日遭到壯圍鄉公所,編列110萬元經費,以碉堡為地基,建設觀景平台,預計11月11日完工,但遭到文史工作者批評,公部門用現代化工程破壞珍貴的歷史遺構,空有好的歷史觀光資源卻不善加利用,完全不具文化素養。

壯圍鄉長簡文魁解釋,鄉內沿岸的碉堡不具文資身分,完全沒有單位要管理,放在海邊荒廢,破壞沿海景觀,需多民眾向他反映應該予以活化,鄉公所才會編列經費,建設觀景台,讓遊客能眺望美麗的海岸風光,平台沒有破壞碉堡,反而因此活化具觀光價值,是一舉數得。

文化局長李志勇表示,宜蘭地區的二戰歷史遺構眾多,具文資身份且有緊急修復需求的遺構,才會被納入「蘭陽地區二戰軍事遺構群歷史再現」計畫中,壯圍鄉的碉堡因還不具文資身分,無法透過計畫提撥經費予以活化,所以才同意公所先建設景觀平台,但文化局要求工程必須具可逆性,不能破壞碉堡本體,以利未來碉堡被登錄為文化資產後,可恢復原狀。

李志勇指出,宜蘭地區的二戰軍事遺構具有濃厚的歷史價值跟文化意義,所以文化局才會向中央提報再現計畫,以利將遺構的觀光價值最大化,也讓這些珍貴的歷史資產可以被妥善的修復與保存。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縣唯一註生娘娘廟 南興廟藏三寶 文化志工帶你找

宜蘭市公所「文化志工隊」在104年10月成立,今年志工已經累積超過50名,其中歷史廊道解說實地研習地點,包括宜蘭市南興廟。(記者簡惠茹攝)

2017-10-02 12:57

[記者簡惠茹/宜蘭報導]宜蘭市南館市場內的頂樓,有一座奉祀註生娘娘為主神的「南興廟」,不但擁有百年歷史,更是縣內唯一的註生娘娘廟,宜蘭市公所培訓「文化志工隊」,要帶領民眾尋找廟內三寶。

    宜蘭市公所「文化志工隊」在104年10月成立,今年志工已經累積超過50名,宜蘭市公所表示,為培訓新志工並增加志工的專業內涵,今年8月起將研習課程移到戶外,辦理歷史廊道解說實地研習,並在每次研習後撰寫解說文本,導覽路線包含宜蘭故事館、中央商場、昭應宮和歷史悠遠的南興廟。

    文化志工隊總幹事蕭夙真表示,南興廟內擁有一面1884年、光緒10年的「真實不虛」匾額,是清代宜蘭縣知線彭達孫所敬獻,彭達孫是蘇州人,出任宜蘭知縣時,夫人染病遲遲治不好,後來由三清宮開漳聖王前去醫治,開出藥方治癒成功,因此彭致贈匾額道謝,但是為何匾額是懸掛在南興廟,尚未調查出詳情。

    另外廟內供奉註生娘娘的石香爐,也是相當罕見,上面更刻有光緒10年的字樣;此外,廟中還有一尊非常有特色的土地公,從擺厘請來,據說因擺厘出過進士楊士芳,清朝皇帝有感於遠自台灣而來的楊士芳能高中進士,因此特准該土地公戴官帽。

    宜蘭市長江聰淵說,市公所培訓志工為宜蘭市具有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地點進行解說導覽,志工隊盡力於宜蘭市史料的蒐集調查,並辦理歷史廊道解說據點交流會,不但深度發掘宜蘭市特色歷史文化據點,也讓志工在研習過程中增加對宜蘭市的認同感,日後導覽會邀請更多市民一同參與。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五穀廟拆解 保存廟體重蓋

    2017-09-08

    轉型神農文化館 現址將蓋新廟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宜蘭市五穀廟,因白蟻蛀蝕嚴重、活動空間不足,廟方要拆除重建,一度招致反彈聲浪,經過協調,宜蘭縣文化局與廟方達成共識,決定新、舊廟並存,昨天啟動舊廟解體,拆解後移到廟旁重建,舊廟現址蓋新廟。

    • 有200多年歷史的宜蘭市五穀廟將以新舊廟並存的方式,解決拆遷爭議。(記者林敬倫攝)

      有200多年歷史的宜蘭市五穀廟將以新舊廟並存的方式,解決拆遷爭議。(記者林敬倫攝)

    • 五穀廟舊廟將被拆解,廟宇匾額先被卸下保存。(記者林敬倫攝)

      五穀廟舊廟將被拆解,廟宇匾額先被卸下保存。(記者林敬倫攝)

    • 有200多年歷史的宜蘭市五穀廟舊廟拆解作業進行前,宜蘭市長江聰淵(左四)及縣議員黃定和(左五)等人先祭拜祈福。(記者林敬倫攝)

      有200多年歷史的宜蘭市五穀廟舊廟拆解作業進行前,宜蘭市長江聰淵(左四)及縣議員黃定和(左五)等人先祭拜祈福。(記者林敬倫攝)

    宜蘭市五穀廟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奉祀主管農作物與草藥的神農大帝,樑柱採用木材建造,由於年代久遠,遭白蟻啃蝕,有坍塌之虞,管理委員會基於安全考量決議拆除重建,引起文化界譁然,網路流傳「神農大帝拉警報」文章,表達反對立場。

    不過,廟方態度強硬,認為舊廟非拆不可,幾經協商,文化局與廟方同意以新、舊廟並存解決爭端,先拆解舊廟,移至現址右側空間重蓋,完工後轉型神農文化館,展現神農信仰和文化。

    五穀廟副主委尤贊輝說,蓋新廟給神農大帝住新家,新建工程需要一億元經費,工期三年,廟方現在募得兩、三千萬元,還有七、八千萬元缺口,亟需信眾捐款相助。

    宜蘭市長江聰淵說,五穀廟是地方信仰中心,保佑眾多信眾,在文化局及各界努力下,做出新、舊廟共存的最好結局,如此一來,兼具歷史保存與文化傳承的意義。

    文化局長李志勇說,拆除工法由專業建築師負責,拆解、記錄、保護及存放,每個細節都要小心翼翼,拆廟工程將在十月三十一日完成,預計一○八年底讓舊廟復原。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保存200年宜蘭古廟 花2個月解體再花2年重組

    2017-09-07 10:51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即時報導
    •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1812年(清嘉慶17年)創建的宜蘭市五穀廟,歷經200多年風雨,期間多次修建,古廟大部分還是清朝咸豐年間重修後的遺構。

     

    但建築物已老舊危險,廟方原本要拆除後蓋新廟,引發地方搶救,宜蘭縣文化局緊急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古廟,不過,要兼顧新廟的需求,決定古廟現址蓋新廟,但要先將古廟解體,往南側移置,今天動工,預計花兩個月時間將古廟解體,再花兩年的時間,將古廟再重新組合。

    廟方的配合與協助下,今天正式啟動廟體的解體作業,向神農大帝祭拜,祈求工程順利,其中,鎮殿之寶「制器壽人」的匾額,是1812年廟宇落成時,當時清朝通判翟淦頒贈,有兩百多年歷史,也拆卸下,保存後,等古廟重組再復掛。

    文化局指出,承包商在整個古廟拆解過程中,將由傳統木作、泥作及瓦作匠師操刀,確保構件得到完善的保留,所有構件都將包裝保護後分類存放,並由建築師重組設計,以了解全部拆解過程。

    文化局表示,古廟預定明年5月間設計完成,就可接續爭取經費辦理重組復原工程,希望在108年底前完成舊廟復原,讓舊廟風華再現,宜蘭五穀廟新舊廟並存,可成為歷史建築保存的另一範例。

    文化局指出,五穀廟為噶瑪蘭廳設治初期之先農壇,主祀神農大帝,1812年(清嘉慶17年)創建,是宜蘭地區官方祀典廟宇之一,廟貌樸質莊嚴,反映出清代宜蘭官方祠廟特質。

    建築本體雖歷經多次修建,大部分仍為清咸豐年間重修後遺構,保存了當時的建築材料、營建技術及風格特色,並存有豐富文物如石碑、匾聯、祭祀器物等,且仍維持拜春牛、拜斗法會等傳統民俗活動。

    五穀廟具保存價值,文化局在105年12月30日登錄成為宜蘭縣歷史建築,與廟方多次討論,聚焦在新廟與舊廟並存,最後決定將舊廟遷移到基地南側,在舊廟原址蓋新廟,舊廟拆解重組,依原貌在基地內復原。

    為配合廟方於原基地興建新廟,解體保存工程,完成發包,預定下個月底(106年10月31日)前完成解體,解體保存工程將由專業建築師監造下進行,尤其注重拆解工法、記錄、保護與存放方式,目的是為了有完善的前置作業讓日後重組工程能無縫接軌。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民國43年拍攝的宜蘭市五穀廟。圖/宜蘭縣史館提供
    民國43年拍攝的宜蘭市五穀廟。圖/宜蘭縣史館提供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今天祭拜開工。記者...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今天祭拜開工。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鎮廟之寶的匾額有2...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鎮廟之寶的匾額有200多年歷史,今天拆卸,等待古廟重組。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要蓋新廟,但舊廟拆解與重組來保存。記者羅建旺/攝影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保存200年古廟 解體再重組

    2017-09-07 23:34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  
    宜蘭市五穀廟將解體再重組,鎮廟之寶的匾額「制器壽人」有205年歷史,昨天拆卸。 ...
    宜蘭市五穀廟將解體再重組,鎮廟之寶的匾額「制器壽人」有205年歷史,昨天拆卸。 記者羅建旺/攝影
     

     

    為保存創建200多年的宜蘭市五穀廟,文化局與廟方協調後,決定花2個月解體,再用2年重組,既保存古廟,又不礙新廟改建,新舊廟並存。

    古廟昨開始解體,創廟最初的匾額「制器壽人」拆卸,這塊鎮廟之寶,清朝通判翟淦頒贈,從1812年留存至今,等待古廟再生與重掛,新廟預計斥資1億元,3年後完工。

    五穀廟位在改為「藍屋」餐廳的宜蘭市前舊監獄對面,早在1812年(嘉慶17年)創建,歷經200多年風雨,期間多次修建,古廟大部分還是清朝咸豐年間重修後的遺構,但建築物已老舊危險,廟方原本要拆除後蓋新廟,引發地方搶救。

    宜蘭縣文化局緊急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古廟,但要兼顧新廟的需求,決定古廟現址蓋新廟,但要先將古廟解體,往南側移置,昨天動工。預計花兩個月將古廟解體,再以兩年時間,重新組合古廟,成為古廟保存的新創舉。

    文化局指出,古廟預定10月底前完成解體,拆解過程中,將由傳統木作、泥作及瓦作匠師操刀,確保構件完善保留,並包裝保護後分類存放,由建築師重組設計,以了解全部拆解過程。

    文化局表示,古廟預定明年5月設計完成,就可接續爭取經費重組復原,希望在108年底前完成舊廟復原。

    文化局指出,五穀廟為噶瑪蘭廳設治初期之先農壇,主祀神農大帝,是宜蘭地區官方祀典廟宇之一,反映出清代宜蘭官方祠廟特質,並存有豐富文物如石碑、匾聯、祭祀器物等,且仍維持拜春牛、拜斗法會等傳統民俗活動。105年12月30日登錄為宜蘭縣歷史建築。

     

    噶瑪蘭文化局歷史建築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秋芳 要讓宜蘭「染」遍國際

    2017-08-27 23:16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  
    林秋芳雖卸下宜蘭縣文化局長一職,仍致力推動宜蘭染。 圖/礁溪鄉公所提供
    林秋芳雖卸下宜蘭縣文化局長一職,仍致力推動宜蘭染。 圖/礁溪鄉公所提供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秘書長林秋芳在宜蘭縣文化局長任內,就熱衷推動宜蘭染,如今雖然卸下局長職務,還是默默推動宜蘭染與綠色文創,更帶隊到韓國進行染藝交流,她說:「下一步,要把宜蘭染推向國際」。

    「藍染」是利用植物等天然材料所製作的染法,清代及日據初期即為台灣的重要產業,宜蘭曾是染藝之都,染色材料「藍錠」是主要的外銷出口品,在頭城鎮山區還留存台灣最大的染布遺跡「菁礜」,但這個染藝盛世卻因為化學染劑出現後而沒落。

    「不僅要復興工藝,還要發展綠色文創!」林秋芳在擔任宜蘭縣文化局長時,大力推動「宜蘭天然染」,從「種籽育苗」開始,邀請大師陳景林、馬毓秀夫婦開班授藝,她自己還跳下去學習,親自體驗染藝的美好。

    宜蘭縣籌辦「2015台灣設計展」時,在中興文創園區的會場設置地方特色主題館「綠時尚.染工坊」,染藝作品之美,驚艷全場;最近礁溪鄉公所、台化集團紡織廠合辦「宜蘭染人才培力訓練營」,更為發展宜蘭文創布藝鋪路。

    林秋芳說,藍染要產業化才能永續,因此她輔導成立「染工坊」,期待天然染能在宜蘭發展成為「宜蘭染」,日前她帶領學員到韓國交流,也媒合設計、藝術、時尚、觀光、農業等業者,從染材到作品,打造專業品質,一步步建構藍染產業發展的續航力。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活化中興園區 再爭取「音博館」

    2017-08-15 23:44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宜蘭報導
    •  
    中興文創園區第一區上月開始試營運,還有一半以上廠舍空間閒置,等待新出路,宜蘭縣府...
    中興文創園區第一區上月開始試營運,還有一半以上廠舍空間閒置,等待新出路,宜蘭縣府文化局提計畫積極爭取文化部補助。 記者張芮瑜/攝影
     

     

    前身是中興紙廠的宜蘭中興文創園區,第一區以前店後廠方式作為產業育成基地,上月底重新開張,但其餘空間活化用途仍在規畫中。宜蘭縣文化局有意爭取文化部投資台灣音樂史博物館,昨趁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來訪拋出構想,但李回應「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李連權昨撐著傘,正中午走訪剛落成的中興文創園區,他說,園區大又美,在美學方面規畫得很不錯,台灣有些文創園區流於藝品販賣,中興文創園區以前店後廠方式,非以賣店為主,是很好的模式。

    但他也建議,可以適時邀請藝術家進駐,有了「人」氣,會讓整個建築群活過來,甚至可連結國際、產生群聚效應,如縣府有經費缺口或業者有投融資需求,文化部都願意補助或專案支持。

    文化局昨趁勢拋出兩件計畫,除期望爭取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讓廠舍修復利用、空間活化經費有著落外,更希望全台唯一的「台灣音樂史博物館」獎落宜蘭,帶動人潮。

    但李連權語帶保留表示,文化局提出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符合標準,3.1億經費核定指日可待,但未來音樂博物館是文化部出資,目前還沒選址,周邊人潮和規模都是考量,「不是只有選個地點那麼簡單。」

    「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李連權歡迎宜蘭爭取,也建議地方不要將此視為唯一發展途徑;文化局局長李志勇則表示,計畫已提案至文化部,「會繼續努力。」

     

    文創文化局文化部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