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化 (5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宜蘭70年老宅 變身社區營造基地

2017-02-02 02:29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宜蘭縣報導
  •  

宜蘭縣員山鄉結頭份一間70年黃姓老宅,長年無人居住,變得破舊不堪,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主動幫忙將屋瓦重鋪,並留下具有時代記憶的晒稻穀廣場,讓老屋恢復生氣,未來將做為社區營造據點,讓老房子成為深耕在地的重要基地。

「一磚一瓦都是故事!」84歲黃楊阿菊阿嬤說,她在此居住10餘年,老房子內充滿了家族的回憶,鼎盛時期曾有5個家庭入住,綿延三代人丁,但歷經時代變遷,兒孫各自成家,老一輩也搬離原宅,房子空了20多年沒人住,希望開放給社區使用,把早期的人情味與熱鬧回憶找回來。

宜蘭縣員山鄉一棟70年老宅,經社區動員重建後,逐漸恢復原有樣貌。 記者吳佩旻/攝...
宜蘭縣員山鄉一棟70年老宅,經社區動員重建後,逐漸恢復原有樣貌。 記者吳佩旻/攝影
 

 

協會理事長陳聰文表示,古厝保留了早期農業家庭特有的曬穀埕,且每一棟建物都可看出不同的時代背景,像是紅磚瓦砌成的、從最簡單的「一條龍」,到多院多護龍的「大厝」,讓人看見傳統宅第的格局有許多形式,按照規模也可看出家族的繁衍狀況、經濟能力以及聲望等,相當具有價值。

未來老宅後方空地將作為養雞場以及堆肥空間,因結頭份社區主要盛產竹筍及稻米,每年竹筍換苗,居民砍掉老枝焚燒,用途狹隘且汙染空氣,協會改以更環保的方式,讓「堆肥變黃金」。

社居居民以傳統甕窯煙燻製作臘肉,將甘蔗放入窯中慢烤,天然的甘甜香附著在臘肉上,讓人一吃難忘,未來社區營造也要把這好味道推廣出去。69歲黃陸雲說,這是她「細漢時陣吃過的味道」,盼能繼續透過古法製作,將懷念的古早味傳承下去。

 

社區營造老宅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市中央商場巷弄 僅改善6成

2017-01-19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宜蘭市公所辦理中央商場巷弄改善工程,希望復興傳統市井文化,因部分地主不願提供土地受到阻礙,一公里長巷弄只完成六百公尺。市長江聰淵指出,部分道路屬私人土地,施工需徵得地主同意,目前只能完成六成路面改善,將積極與地主協調,所餘四成盼納入二期工程施作,讓商場再展風華。

  • 宜蘭市公所針對中央商場內的小巷至力新路16巷之間的路面進行改善,力求復興傳統市井文化。(記者林敬倫攝)

    宜蘭市公所針對中央商場內的小巷至力新路16巷之間的路面進行改善,力求復興傳統市井文化。(記者林敬倫攝)

中央商場位於宜蘭市新民路與康樂路之間,民國四○年代興起,五○至七○年代人潮最多;之後逐漸沒落。宜蘭市公所文化志工李春榮指出,中央商場全盛時期有許多服飾店、精品店、女裝訂作坊、鈕扣行、西裝社及金飾店,有著濃濃市井氛圍,七○年代以後,隨著產業轉型,許多店主年紀也漸長無力經營,商店一間間關門,商場逐漸沒落,現在僅剩三家店營業。

由於長年沒有發展,商場環境變得髒亂,路面崎嶇不平、排水不良,在商場開理髮店的吳姓老闆娘說,雨下得大一點時,就會淹進附近商家、住戶,家具都需要往上搬,非常不便。

由於商場環境不佳,市公所向營建署申請獲得五百萬元經費,規劃巷弄改善工程,重新整治道路並興建排水系統,要建置舊孔廟與新孔廟間的文化廊道。不過,約一公里巷弄有七成屬於私有地,施工需地主同意,經過溝通,在去年七月動工,迄今只完成六百公尺的巷弄改善。

市長江聰淵說,每條巷弄都有文化與故事,為了讓商場恢復往日榮景,才會進行改善,很可惜部分地主擔憂工程,會影響住宅結構與使用空間,不願意配合,經費只用了兩百七十萬元,未來將再與地主溝通,所餘工程納入二期施工。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廊道帶路 重覓巷仔舊城味

2017-01-19 04:17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  
隱身在宜蘭市區的中央商場,昔日繁榮,如今雖沒落,但有老宜蘭的味道,市公所營造巷弄...
隱身在宜蘭市區的中央商場,昔日繁榮,如今雖沒落,但有老宜蘭的味道,市公所營造巷弄觀光文化,重振商機。 記者羅建旺/攝影
 

隱身在宜蘭市巷弄的中央商場,從人潮滿滿的繁榮到如今沒落,市公所決定先完成道路改善,將營造成為「文化廊道」,讓遊客穿街走巷,探尋舊城之美,發展慢活觀光。

 

宜蘭市公所向營建署爭取經費,改善中央商場小巷弄、延伸到力新路16巷的巷弄路面,並且設置造型燈柱,美化門面,逐步連接舊孔廟到新孔廟,成為文化廊道。

「好事多磨!」市公所指出,因巷弄間施工困難,且土地多屬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及私人土地,幾經協調,獲居民同意,並完成國有土地撥用,施工時又發現私人地下室緊鄰施工區,無意願同意施作,因此又變更設計,縮少計畫範圍,最後以新民里為主,中央商場內及周邊區域。

「雖然困難多,仍一一克服了!」市長江聰淵昨天親走一趟,市政顧問李春榮當導覽,解說中央商場巷弄的興盛與沒落,細述市井文化發展的過去與現在,相當精采。

李春榮說,中央商場巷弄曾是百業雲業、繁榮興盛,有服飾、精品、手作女性內衣、鈕扣行、金飾店、西裝社、餅舖、美容院、百貨行、電器行、鐘表行、魚丸店、腳踏車店、西裝、女裝、中藥、繡花鞋、布店等,但隨著時代演變,逐漸沒落。

目前巷弄裡的店面仍在營業的已經很少,但昔日風華仍可透過營造重振,尤其是帶著遊客穿街走巷,品味老宜蘭,可發展慢活的新觀光。

江聰淵指出,宜蘭市舊城蘊含豐富的人文史蹟與庶民文化,有如動態生活博物館,透過計畫,改善中央商場周邊區域的行人路廊、店面環境,燈光照明及排水設施等,居民有更好生活環境,未來會逐步推動慢活、步行的巷道文化,活絡傳統市集,帶動巷弄觀光產業。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主不願供地 宜市公所復興中央商場受阻

2017-01-18 17:49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宜蘭市公所辦理中央商場巷弄改善工程,希望復興傳統市井文化,因部分地主不願提供土地受到阻礙,1公里長巷弄只完成600公尺。市長江聰淵指出,部分道路屬私人土地,施工需徵得地主同意,目前只能完成6成路面改善,將積極與地主協調,所餘4成盼納入2期工程施作,讓商場再展風華。

  • 商場巷弄未改善前,環境髒亂排水不佳。(宜蘭市公所提供)

    商場巷弄未改善前,環境髒亂排水不佳。(宜蘭市公所提供)

  • 商長早期有許多店家,但因產業轉型,店主年邁,商店一一關閉,商場也逐漸沒落。(記者林敬倫攝)

    商長早期有許多店家,但因產業轉型,店主年邁,商店一一關閉,商場也逐漸沒落。(記者林敬倫攝)

  • 宜蘭市長江聰淵(右2)今前往商場了解工程完工後的狀況。(記者林敬倫攝)

    宜蘭市長江聰淵(右2)今前往商場了解工程完工後的狀況。(記者林敬倫攝)

  • 宜蘭市公所獲得營建署補助經費,針對中央商場內的小巷至力新路16巷之間的路面進行改善,力求復興傳統市井文化。(記者林敬倫攝)

    宜蘭市公所獲得營建署補助經費,針對中央商場內的小巷至力新路16巷之間的路面進行改善,力求復興傳統市井文化。(記者林敬倫攝)

中央商場位於宜蘭市新民路與康樂路之間,民國40年代興起,50至70年代人潮最多;之後逐漸沒落。宜蘭市公所文化志工李春榮指出,中央商場全盛時期有許多服飾店、精品店、女裝訂作坊、鈕扣行、西裝社及金飾店,有著濃濃市井氛圍,70年代以後,隨著產業轉型,許多店主年紀也漸長無力經營,商店一間間關門,商場逐漸沒落,現在僅剩3家店營業。

由於長年沒有發展,商場環境變得髒亂,路面崎嶇不平、排水不良,在商場開理髮店的吳姓老闆娘說,雨下的大一點時,就會淹進附近商家、住戶,家具都需要往上搬,非常不便。

市公所鑒於商場環境不佳,向營建署申請獲得500萬元經費,規劃巷弄改善工程,重新整治道路並興建排水系統,要建置舊孔廟與新孔廟間的文化廊道。不過,約1公里巷弄有7成屬於私有地,施工需地主同意,經過溝通,在去年7月動工,迄今只完成600公尺的巷弄改善。

市長江聰淵說,每條巷弄都有文化與故事,為了讓商場恢復往日榮景,才會進行改善,很可惜部分地主擔憂工程,會影響住宅結構與使用空間,不願意配合,經費只用了270萬元,未來將再與地主溝通,所餘工程納入2期施工,讓商場可以煥然一新,改變巷弄髒亂的刻板印象。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行口老旅店 變身文創新地標

2017-01-16

〔記者簡惠茹/宜蘭報導〕宜蘭火車站旁的「宜蘭行口」,早年為「宜蘭城」進出貨物的集散地,風光一時,但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沒落,在地青年因此在附近打造全新文創空間,結合咖啡、書店和旅店,並以在地畫家盧紹華的鋼筆彩繪畫作,開發文創產品,讓旅人重新找回行口的故事,深度了解宜蘭的美。

  • 行口文旅二、三樓提供住宿,具備背包客房、雙人房與家庭房等等。(記者簡惠茹攝)

    行口文旅二、三樓提供住宿,具備背包客房、雙人房與家庭房等等。(記者簡惠茹攝)

  • 結合勁行文創、Stay旅人書店、HaoHaoKaffe和行口文旅,打造宜蘭文創新據點。(記者簡惠茹攝)

    結合勁行文創、Stay旅人書店、HaoHaoKaffe和行口文旅,打造宜蘭文創新據點。(記者簡惠茹攝)

鋼筆彩繪蘭陽美景 咖啡、文創品伴書香

宜蘭在地四個品牌聯手合作,將過去宜蘭舊城最高、最新穎,擁有近五十年歷史的五大旅社,打造成文創新據點,結合勁行文創、Stay旅人書店、HaoHaoKaffe和行口文旅,注入咖啡香、書香和文創能量。行口文旅董事長周枝安三年前鮭魚返鄉,號召在地青年集結合作,希望提升宜蘭的旅遊品質。

走進行口文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以鋼筆彩繪的宜蘭美景畫作,在地畫家盧紹華細膩的筆觸,記錄著宜蘭這塊土地的獨特風貌,宜蘭舊城美景、漁港風貌都躍然紙上。勁行文創以盧紹華的畫製作成文創產品,包含旅行手札、明信片與帆布袋,盧紹華說,三年前開始拿起畫筆,走遍宜蘭鄉間各地,目標是畫出千張蘭陽美景,已經完成三、四百張,透過這次的合作,希望能為宜蘭的觀光貢獻一小份力量。

走到行口文旅的最底端,一大片書牆,擺放著三百本左右的書籍,在宜蘭舊城闖盪出名號的Stay旅人書店也進駐此地,為旅人帶來旅遊閱讀的樂趣,書店負責人林世傑說,旅行中如果能花點時間閱讀、思考這趟旅程,既美好又享受,因此書店會在第一線與旅人分享對宜蘭這塊土地的想法,交流宜蘭真正有魅力的地方。

二、三樓提供住宿 背包客、家庭房都有

除了吸睛的文創商品與書店,行口文旅內也邀請到在地好口碑的咖啡店「HaoHaoKaffe」在一樓駐點,咖啡香增加了旅途的質感,除了可以體驗真正的放空,也能讓味蕾飽餐一頓。行口文旅二、三樓則提供住宿,具備背包客房、雙人房與家庭房等等。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行口文旅」 老旅社擁文創新靈魂

2017-01-16 04:51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宜蘭報導
  •  
宜蘭首間結合旅宿、咖啡及書店的「行口文旅」,盼延續宜蘭舊城的熱鬧記憶,讓旅行更具...
宜蘭首間結合旅宿、咖啡及書店的「行口文旅」,盼延續宜蘭舊城的熱鬧記憶,讓旅行更具文化深度。 記者吳佩旻/攝影
 

位於宜蘭火車站前,結合旅宿、咖啡、書店、文創品的複合式文化空間「行口文旅」昨天開幕,負責人周枝安表示,行口的前身在50年前曾是五大旅社,歷經時代變遷蕭條沒落,令人惋惜,盼能透過產業結合,為老旅社注入新靈魂,成為旅人探索宜蘭的出發點及目的地。

 

近年文創風格崛起,宜蘭的咖啡、餐廳及民宿也吹起一股文創風,出生宜蘭的周枝安在外地從商10餘年,3年前返鄉創業,發現遊客到宜蘭經常走馬看花,不了解宜蘭文化,因此決定將觀光注入文化底蘊,號召在地青年合作,讓旅遊變成文化饗宴。

宜蘭火車站旁的行口早年為「宜蘭城」進出貨物集散地,是重要商業據點,但隨著時光變遷,榮景不再。周枝安表示,「行口文旅」的前身是五大旅社,當年是很不錯的旅社,希望選在這裡出發,賦予老歷史空間新生命。

他號召「HaoHaoKaffe」、「Stay旅人書店」進駐,讓單純住宿空間,提升到旅遊、文化層次,同時與在地畫家盧紹華合作,用鋼筆彩繪宜蘭12個鄉鎮的特色風情,共同打造「勁行文創」品牌,開發旅行手札、彩繪風景明信片、帆布提袋等商品,將宜蘭的美介紹給旅人。

「行口文旅」是宜蘭第一間結合文創與餐宿的複合式空間,提供住宿、餐飲及閱讀等服務,住宿分雙人、4人及6人家庭房,另有混宿背包房,試營運期間1月15日至3月31日可享優惠,平日定價打5折、假日定價打6折,詳情請至臉書粉絲頁查詢。

 

宜蘭「行口文旅」由周枝安(右二)串連在地畫家盧紹華(左二)、咖啡老闆楊建榮(右一...
宜蘭「行口文旅」由周枝安(右二)串連在地畫家盧紹華(左二)、咖啡老闆楊建榮(右一)、書店老闆林世傑(左)等人共同打造而成。 記者吳佩旻/攝影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峽老街新路面 「比較不滑了」

2017-01-11 02:07聯合報 記者祁容玉/三峽報導
  •  
三峽老街石板路經半年補救,改鋪仿石面的高壓磚,盼兼顧安全與文化景觀。 記者祁容玉...
三峽老街石板路經半年補救,改鋪仿石面的高壓磚,盼兼顧安全與文化景觀。 記者祁容玉/攝影
 

三峽老街前廣場原有的花崗岩石板路,去年4月因「易滑」遭刨除,引發地方強烈反彈,市長朱立倫也斥為「不幸的錯誤」,經相關單位半年多來協調,改鋪仿石面的高壓磚,提高摩擦係數防滑,盼兼顧安全與景觀平衡。

 

當地文史工作者林炯任表示,改鋪高壓磚穿插部分花崗岩,公部門和在地文史工作者都能接受,完工後景觀改善,希望更落實交通和攤販管理,避免每逢假日就塞車、雜亂。

三峽老街和前廣場10年前改建時,鋪設花崗岩、青斗石,搭配在地畫家李梅樹作品複刻的鑄鐵板,但石板和鑄鐵材質遇雨易使人車滑倒,當地里長屢次要求改善,區公所經會勘,1天內拆除石板路改鋪柏油,卻引發文史工作者強烈反彈。

市長朱立倫事後為此道歉,斥為「不幸的錯誤」,由城鄉局統籌補救。城鄉局企建科長黃永盛表示,爭議來自「安全」和「景觀保存」的衝突,半年召開13場說明會和工作會議,強調高壓磚可仿石面質感,兼顧安全性,雙邊達成共識。

養工處去年11月施工,本月初完工後廣場重新開放,複刻畫作的鑄鐵板則在廣場周邊豎立展示,昨天騎機車經過的婦人表示「確實比較不滑了」。城鄉局表示,高壓磚吸水率、摩擦係數都比花崗岩好,未來破損也易修補,養護成本較低。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玻璃底下 是百年樟樹的根

 
2017-01-09 05:49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宜蘭報導
  •  
  •  

 

宜蘭設置紀念館的百年老樟樹因根性壯碩,造成石砌地面突起,館方發揮巧思改設玻璃材質...
宜蘭設置紀念館的百年老樟樹因根性壯碩,造成石砌地面突起,館方發揮巧思改設玻璃材質採高鋪設,讓參觀的遊客多了觀察林木根系的樂趣。 記者吳佩旻/攝影
 

日據時期留下的宜蘭設置紀念館,園區鬱鬱蒼林,建築古色古香,位於入口處的一棵百年老樟樹因樹根碩壯,造成石砌地板凸起;館方改以強化玻璃鋪設於表面,不但解決了行走問題,一目瞭然的透視空間,也讓遊客能直接觀察老樟樹的根系,別有教育意義。

 

宜蘭設治紀念館原為宜蘭縣歷任行政首長的官邸,戶外庭園老樹成林,縣府為了保存這片綠林,1997年整建成宜蘭設治紀念館,展示清代以來的歷史沿革,百年老樟樹開啟了官邸新生的契機。園區植披豐富,有樟樹、七里香及羅漢杉等,其中老樟樹枝葉鬱鬱蒼蒼,有4到5棵為百年老樹,其中一棵高達120歲,不少人慕名造訪,甚至吸引廣告片商到此取景。

因老樟樹幹壯碩,其中一棵老樟樹盤根錯節,掀起原本石砌的地板,造成地面不平,常絆倒遊客,館方決定將突起處打掉填高,表面改以強化玻璃覆蓋。

「哇!好粗的樹根」,許多遊客走進園區,看見地面的透明玻璃設計,感到新奇有趣,也有孩童蹲下來,觀察樹根,嘖嘖稱奇,館長廖英杰表示,園區要保護老樹,因此決定用最不傷害老樹的方式處理,一來解決行走問題,二來「讓視覺延伸到腳下」,具教育意義,一舉數得。

 

宜蘭設置紀念館的百年老樟樹因根性壯碩,造成石砌地面突起,館方發揮巧思改設玻璃材質...
宜蘭設置紀念館的百年老樟樹因根性壯碩,造成石砌地面突起,館方發揮巧思改設玻璃材質採高鋪設,讓參觀的遊客多了觀察林木根系的樂趣。 記者吳佩旻/攝影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菜市場小旅行 老外驚呼好玩好吃

2017-01-09

〔記者簡惠茹/宜蘭報導〕「走進市場找生活」,方子維與夥伴黃意芳為找回台灣市場的鄉土人情,發起「老外逛市場」的深度導覽活動,第一次開團就讓法國人、美國人驚呼連連,逛著擁有百年歷史的宜蘭菜市場,九層炊、紅龜粿、鹹菜結看得目不轉睛。

  • 方子維與夥伴黃意芳為找回台灣市場的鄉土人情,發起「老外逛市場」的深度導覽活動。(方子維提供)(記者簡惠茹攝)

    方子維與夥伴黃意芳為找回台灣市場的鄉土人情,發起「老外逛市場」的深度導覽活動。(方子維提供)(記者簡惠茹攝)

方子維和黃意芳從小就在南館市場長大,子維的媽媽在市場賣衣服,意芳家則是賣水果。方子維說,現在年輕人都習慣到超市買東西,放在玻璃櫥櫃裡面的食物雖然感覺很乾淨,卻又冷冰冰,希望透過菜市場小旅行,把市場的故事、人情味找回來,上個月第一次開團,帶著外國人走進市場,深入了解市場文化。

方子維說,民國元年以前就有宜蘭市場存在,直到民國三十多年宜蘭升等為宜蘭市,加蓋、拓寬馬路後,宜蘭市場才被切成南館與北館,兩邊賣的東西也有區別,南館賣比較多魚肉、蔬菜,北館則有較多中藥行和餐館,繁榮時期甚至還有電影院,盛況空前。

「勁好呷!」老外們一邊逛市場,一邊吃鴨賞、蓮霧,還會用剛學的台語說好吃,方子維說,菜市場小旅行的好處,就是看得到又吃得到,尤其他在市場長大,許多親戚都會熱情招呼,外國朋友還能親眼看到製作鴨賞的過程、吃看看鹹菜、豬肉、紅蘿蔔製作的鹹菜結,好吃又好玩。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的日本時代 20年力作出書

2017-01-05 05:44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  
史學研究者林正芳(前)昨天發表新作《宜蘭的日本時代》。 記者羅建旺/攝影
史學研究者林正芳(前)昨天發表新作《宜蘭的日本時代》。 記者羅建旺/攝影
 

研究史學的林正芳耗費20年,完成與出版《宜蘭的日本時代》,記錄1895年到1945年、從日本戰敗清朝,割讓台灣、到日本投降,完整重繪那半世紀的宜蘭風貌。

 

宜蘭是林正芳的出生與成長地,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史學研究所碩士、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國中、高中教師,蘭陽技術學院講師,《宜蘭市志》、《續修頭城鎮志》總編纂,目前是蘭陽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一位學者如果在文史研究有很好成果,就要把成果貢獻給民眾!」林正芳昨天發表新書《宜蘭的日本時代》,說明出書的意義,他花了20年時間,研究1895年到194年間,台灣在日本統治下,宜蘭地區的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發展,集結成果出書。

書中圖文並茂,除正文外,有豐富珍貴的舊照片和地圖,另有大事記作為簡便快速的檢索,了解宜蘭歷史,既好看又實用,林正芳說,就是希望這是本普及化的專書與讀物,總字數約兩萬字,文字簡明。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有人稱為『日據時代』,凸顯日本殖民統治的事實,有人主張稱為『日治時代』,中性描述統治主體,但一般的宜蘭人習慣稱呼『日本時代』」對於史觀,林正芳在緒論開宗明義,提出這段歷史用的是宜蘭觀點。

蘭陽博物館長陳碧琳指出,宜蘭的日本時代曾被後繼政權在國族仇恨下試圖抹滅,還好有史學者長期默默耕耘,不離不棄,數十年磨一劍,完成這本史料豐富、又結合人性溫度的地方史專書,期待這段對宜蘭影響深遠、卻又不被重視的宜蘭歷史,能透過本書帶給社會大眾更多理解,從而喚起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永續關懷。

《宜蘭的日本時代》在蘭陽博物館紀念品商店、宜蘭市松園小屋、STAY旅人書店、頭城烏石港黑潮書店上架開賣。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家的宜蘭中正堂奠基碑 被挖出來

2016-12-20 05:01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  
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在光復國小出土,被懷疑是已拆除的前武德殿所有。 圖/宜蘭縣...
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在光復國小出土,被懷疑是已拆除的前武德殿所有。 圖/宜蘭縣史館提供
 

光復國小日前挖風雨走廊的排水溝時,意外挖出一塊60年前的「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石碑,立碑日期是蔣中正誕辰紀念日,所指的「中正堂」應該是日據時代訓練警察技能的武德殿,但興建時間兜不攏,且碑體是新的,為何被埋?謎團待解。

 

石碑是花崗岩,長90公分、寬40公分,埋在光復國小靠宜蘭市民權二段側的土裡,土上覆蓋3層水泥硬鋪面,3層都是不同時代所鋪,碑面刻的時間是民國46年10月31日。

 

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在光復國小出土,被懷疑是已拆除的前武德殿所有。 記者羅建旺...
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在光復國小出土,被懷疑是已拆除的前武德殿所有。 記者羅建旺/攝影
 

 

立碑人署名為籌建委員會共3人,分為主任委員甘阿炎(宜蘭縣長)、副主任委員吳佩馨(縣議會議長)、李守廉(國民黨宜蘭縣黨部主委)。

縣府初步調查,中正堂應該是1938年日據時期興建的「武德殿」,專供培訓警察人員柔道、劍道及跆拳道的場所,戰後改為中正堂,位於舊縣府前廣場,提供做為集會使用,民國80年代年久失修拆除,後來縣府也搬遷,地點即在現今新月廣場百貨的左側。

中正堂石碑出土,到底是誰家的中正堂?仍是一團謎。文史工作者發現,石碑埋處與後改稱中正堂的武德殿,相距約1公里,為何會在光復國小校園被挖出來?

文史學者指出,奠基指的是新蓋房子,武德殿並非民國46年新蓋,這塊石碑不是46年武德殿的奠基石碑,如果是光復國小所有,但光復國小並無中正堂;另有一說,可能是光復國小旁、「麟」餐廳現址早期是國民黨黨部的辦公處,是否黨部的中正堂?還待追查。

市長江聰淵表示,石碑具有歷史意義且保存狀況佳,未來會協助更多文物發掘與保存。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小施作排水溝 挖出60年前中正堂奠基紀念碑

2016-12-19 16:29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宜蘭市光復國小施作風雨走廊的排水溝時,意外挖出一塊60年前的「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立碑時間為民國46年10月31日,為何會在光復國小挖出,縣立蘭陽博物館將考證,市公所則表示,將協助保存碑石,共同守護我國文化及歷史。

  • 宜蘭市光復國小施作風雨走廊的排水溝時,意外挖出一塊60年前的「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宜蘭市公所提供)

    宜蘭市光復國小施作風雨走廊的排水溝時,意外挖出一塊60年前的「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宜蘭市公所提供)

  • 「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立碑時間為民國46年10月31日,並列出3名籌建委員會,分別為主任委員前宜蘭縣長甘阿炎 、副主任委員前宜蘭縣議會議長吳佩馨及前國民黨宜蘭縣黨部主委李守廉。(宜蘭縣史館提供)

    「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立碑時間為民國46年10月31日,並列出3名籌建委員會,分別為主任委員前宜蘭縣長甘阿炎 、副主任委員前宜蘭縣議會議長吳佩馨及前國民黨宜蘭縣黨部主委李守廉。(宜蘭縣史館提供)

該碑是花崗岩材質,長90公分,寬40公分,於光復國小民權路二段側被挖出,埋在3層不同年代的土裡,據蘭博的初步調查,該碑指出的中正堂,應是宜蘭縣中正堂的前身,即為日治時期1983年所興建的「武德殿」,隔年落成啟用,屬日式風格的建築,地點位在現今新月廣場百貨的左側。

蘭博助理研究員林正芳指出,過去的武德殿是專供培訓警察人員的柔道、劍道及跆拳道等技能的場所,於戰後改為中正堂,後多提供做為集會使用,於民國80年左右因年久失修維護不佳而拆除。

碑上註明,要在民國46年重建中正堂,並列出三名籌建委員會,分別為主任委員前宜蘭縣長甘阿炎 、副主任委員前宜蘭縣議會議長吳佩馨及前國民黨宜蘭縣黨部主委李守廉。

林正芳說,這是塊很詭異的碑,依據文獻紀載,中正堂沒有重建的紀錄,且建築地點在新月廣場左側,碑卻在光復國小挖出,將針對這些疑點進行考證,也呼籲知道相關歷史事件的民眾提供資料。

宜蘭市長江聰淵表示,石碑距今近一甲子,能挖掘到具有歷史意義且保存狀況甚佳的文物,實屬難得,文物的保存有賴社會大眾各界的重視,未來將會協助更多文物發掘與保存,共同守護並發揚我國的文化與歷史。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小施作排水溝 挖出60年前中正堂奠基紀念碑

2016-12-19 16:29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宜蘭市光復國小施作風雨走廊的排水溝時,意外挖出一塊60年前的「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立碑時間為民國46年10月31日,為何會在光復國小挖出,縣立蘭陽博物館將考證,市公所則表示,將協助保存碑石,共同守護我國文化及歷史。

  • 宜蘭市光復國小施作風雨走廊的排水溝時,意外挖出一塊60年前的「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宜蘭市公所提供)

    宜蘭市光復國小施作風雨走廊的排水溝時,意外挖出一塊60年前的「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宜蘭市公所提供)

  • 「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立碑時間為民國46年10月31日,並列出3名籌建委員會,分別為主任委員前宜蘭縣長甘阿炎 、副主任委員前宜蘭縣議會議長吳佩馨及前國民黨宜蘭縣黨部主委李守廉。(宜蘭縣史館提供)

    「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立碑時間為民國46年10月31日,並列出3名籌建委員會,分別為主任委員前宜蘭縣長甘阿炎 、副主任委員前宜蘭縣議會議長吳佩馨及前國民黨宜蘭縣黨部主委李守廉。(宜蘭縣史館提供)

該碑是花崗岩材質,長90公分,寬40公分,於光復國小民權路二段側被挖出,埋在3層不同年代的土裡,據蘭博的初步調查,該碑指出的中正堂,應是宜蘭縣中正堂的前身,即為日治時期1983年所興建的「武德殿」,隔年落成啟用,屬日式風格的建築,地點位在現今新月廣場百貨的左側。

蘭博助理研究員林正芳指出,過去的武德殿是專供培訓警察人員的柔道、劍道及跆拳道等技能的場所,於戰後改為中正堂,後多提供做為集會使用,於民國80年左右因年久失修維護不佳而拆除。

碑上註明,要在民國46年重建中正堂,並列出三名籌建委員會,分別為主任委員前宜蘭縣長甘阿炎 、副主任委員前宜蘭縣議會議長吳佩馨及前國民黨宜蘭縣黨部主委李守廉。

林正芳說,這是塊很詭異的碑,依據文獻紀載,中正堂沒有重建的紀錄,且建築地點在新月廣場左側,碑卻在光復國小挖出,將針對這些疑點進行考證,也呼籲知道相關歷史事件的民眾提供資料。

宜蘭市長江聰淵表示,石碑距今近一甲子,能挖掘到具有歷史意義且保存狀況甚佳的文物,實屬難得,文物的保存有賴社會大眾各界的重視,未來將會協助更多文物發掘與保存,共同守護並發揚我國的文化與歷史。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光復國小施工 挖到中正堂奠基紀念碑

2016-12-19 14:27聯合晚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  
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出土。 記者羅建旺/攝影
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出土。 記者羅建旺/攝影
 

宜蘭市光復國小日前在做風雨走廊排水溝工程時,意外挖出一塊宜蘭縣中正堂奠基紀念碑,這塊埋在地下的石碑出土,卻有一團謎跟著浮現,因為不知是出自1公里外的舊武德殿(後改名宜蘭縣中正堂),還是隔一條馬路的國民黨縣黨部中正堂,文史專家還在查。

縣府調查,這碑長90公分、寬40公分,立碑時間是民國46年10月31日,距今近60年的故總統蔣中正誕辰紀念日,立碑人為籌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甘阿炎(宜蘭縣長)、副主任委員吳佩馨(宜蘭縣議會議長)、李守廉(國民黨宜蘭縣黨部主委)3人。

縣政府指出,宜蘭縣中正堂地點位於現今新月廣場百貨的左側,前身是1938年興建隔年落成啟用的「武德殿」,過去武德殿是日據時期專供培訓警察人員的柔道、劍道及跆拳道等技能的場所,於戰後改名為中正堂,提供縣府集會使用,1994年因年久失修維護不佳而拆除。

依地理位置上判斷,縣中正堂距光復國小有1公里遠,為何會棄置在光復國小校園,目前學校老師朱堯麟協助考證。文史專家指出,如果都不是,還有一個可能是隔了光復國小一條馬路的國民黨宜蘭縣黨部的辦公處,也叫中正堂,此處建築早已拆除,改為「麟」餐廳。是不是當年工人拆屋後,隨便埋入地下,還在追查。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吃餅的神啊》 讀見昔日宜蘭城

2016-12-18 07:28聯合報 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
  •  
宜蘭國小老師在尋訪舊城老餅鋪後,創作「愛吃餅的神啊!」新書,昨天發表。 圖/宜蘭...
宜蘭國小老師在尋訪舊城老餅鋪後,創作「愛吃餅的神啊!」新書,昨天發表。 圖/宜蘭國小提供
 

「為什麼宜蘭人愛吃餅?」宜蘭城有許多做餅的傳統匠師,宜蘭市宜蘭國小教師群,從3年前開始走訪宜蘭舊城的做餅匠師,在和學生的分享過程中,連說帶演,師生沉浸在神奇的糕餅世界,於是《愛吃餅的神啊》的小書成形出版,昨在宜蘭誠品書店發表。

 

今年宜蘭國小老師們在課間連說帶演,由主任林秋萍率領編輯群教師撰稿編輯,繪本插圖由鄭凱玲老師協助,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分會會長陳育貞指導編寫。

為什麼宜蘭人愛吃糕餅?為什麼宜蘭糕餅的口味特別道地?這些疑問,都可以在《愛吃餅的神啊》找到答案。宜蘭國小校長施智文說,這一切都和宜蘭人的信仰息息相關,為敬奉神明,宜蘭人使出渾身解數、練就絕佳功夫,做出可口糕餅代代相傳,與神明共享。

在書裡,可以順著故事追隨神仙下凡尋找糕餅的行程,造訪昔日宜蘭城,參與四季流轉的寺廟祭典,最後走進廣達香、看到一幅感人的製餅場景,發現到廣達香家傳手藝的獨到之處,是真誠和愛心,不僅為美食提味,也是感動眾神的主要原因。

該校喜事連連,宜蘭國小資優班師生參與公共電視「小導演大夢想」工作坊計畫徵件,獲選2015年小導演大夢想輔導團隊,拍攝的作品還入選「2016台灣國際兒童影展」,由師生共同錄影記錄湧泉洗衣文化,從拍攝、撰稿、剪接都由學生一手包辦,昨也在新月影城播放,分享成果。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雪隧「工程文物」 橋下一擺10多年

2016-12-15 04:27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  
挖掘雪山隧道的TBM(全斷面隧道鑽掘機)零件,在國五頭城高架橋下一擺就是十多年,...
挖掘雪山隧道的TBM(全斷面隧道鑽掘機)零件,在國五頭城高架橋下一擺就是十多年,頭城鎮公所爭取能移走變觀光市集。 記者羅建旺/攝影
 
雪山隧道使用TBM(全斷面隧道鑽掘機)挖通後,零件暫置國五頭城高架橋下,一放就是十多年,頭城鎮公所爭取橋下開發為觀光市集,遷移零件,縣府認為,如有急需他用,可以協調,但地屬高速公路局,還待洽租。

 

長達12.9公里的雪山隧道貫通雪山山脈,連通台北與宜蘭,為強化施工效率及安全,國內首度引進曾運用在挖掘英法海峽的TBM工法,即引進頭端有削岩鑽頭的龐大機具來挖掘隧道,其中,導坑12年貫通,TBM功成身退,拆解出坑,宜蘭縣政府爭取留存為「工程文物」。

拆解的TBM零件暫置在國五頭城交流道附近的高架橋下,但一放就是十多年,縣政府原是想等礁溪與頭城國道服務區計畫推動時一起合併,重組機具並在服務區展出。

沒想到計畫至今無進展,零件只好繼續擺著,部分小零件還曾遭竊,縣府最後先把主要鑽頭與一些零件運到武荖坑風景區展出,但大部分零件都還放在橋下。

頭城鎮公所看好橋下空間,靠近交流道與省道,爭取開發為觀光市集或農特產展售場地,昨天邀高速公路局頭城工務段會勘,但工務段人員對租約內容與期限卻說不清楚,鎮長曹乾舜請工務段人員回去查清楚,擇日再會勘;立委陳歐珀得知後,批評高公局會勘卻不做功課,浪費相關人員時間,要求檢討。

經縣府查詢,暫置零件的頭城高架橋下租給宜蘭縣政府,租約3年,租期到明年9月1日,縣政府表示,如果地方有急需或他用,可以協調,零件可以移置,不一定要放在當地。

 

雪山高速公路陳歐珀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中生「自定義」 「戲」說社會議題

2016-12-12

週六日公演 發票換入場

〔記者簡惠茹/宜蘭報導〕宜蘭縣「二○一六四校聯合戲劇公演」,四所高中職話劇社跨校演出,「自定義」高中生對同志、媒體、服務業等社會議題的觀點,希望引起社會討論,搭起溝通的橋樑,十七、十八日在蘭陽女中大禮堂,持兩張發票就能兌換入場券,發票將捐給慈善機構,看劇又能做愛心。

  • 2016宜蘭四校聯合戲劇公演於週六、日粉墨登場,「自定義」高中生的社會議題觀點。(記者簡惠茹攝)

    2016宜蘭四校聯合戲劇公演於週六、日粉墨登場,「自定義」高中生的社會議題觀點。(記者簡惠茹攝)

聯合戲劇公演由國立宜蘭高級中學、國立宜蘭高商、國立蘭陽女子中學、國立羅東高級中學四校與洄龜少年合辦,以「自定義」為主題,演出四部探討高中生眼中的社會議題的戲劇,希望引起社會大眾思考、討論。

「高中生也有表達意見的權利。」洄龜少年行政蔡昀容說,雖然高中生們花了很多時間、力氣努力讀書、準備考大學,但他們也從生活經驗中看到許多社會議題,也有自己深刻的想法,希望大家能一起來看戲劇,傾聽這群高中生的聲音。

探「臉部平權」 蘭女畫傷疤

「這世界該如何被定義?誰又有資格定義?」蘭陽女中話劇社長李品萱說,蘭女話劇社想探討的是臉部平權與同志議題,為了體會什麼是「異樣眼光」,社員還畫上傷疤妝上街,沒想到居然被當眾罵髒話,還被說噁心,希望透過「自定義」,讓大家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要害怕跟你不一樣的人,應該尊重、包容。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淡蘭古道風華 宜蘭2展場重現

 
2016-12-11 08:15聯合報 記者廖雅欣/羅東報導
  •  
  •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檢車庫舉辦「重現淡蘭百年山徑」,訴說台北和宜蘭間古道曾發生的故...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檢車庫舉辦「重現淡蘭百年山徑」,訴說台北和宜蘭間古道曾發生的故事。 記者廖雅欣/攝影
 

過去宜蘭往來台北,得穿山越嶺靠著步行「淡蘭古道」,羅東林管處、宜蘭縣史館串連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昨天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及宜蘭縣史館舉辦「重現淡蘭百年山徑宜蘭&羅東雙城展」,從經濟、歷史人物等角度,結合文獻、日本時代地圖等,重現沈睡中百年古道的故事。

 

兩百年來,台北、宜蘭兩地在歷史發展上關係相當密切,不論是漢人的土地拓墾、米糖茶的生產、西方宗教傳入凱達格蘭族與噶瑪蘭族等,這些歷史事件均是當時的人們透過一步一步的行走,穿山越嶺,往返於兩地默默的進行,為重現淡蘭山徑間百年故事與風華史詩,「重現淡蘭百年山徑宜蘭&羅東雙城展」將展出8個月,讓民眾透過展覽,了解淡蘭古道的風華和歷史故事。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內的主題是「沉睡百年.古道今生」,選在古色古香的「檢車庫」展示,現場並重現古道上的土地公廟,介紹廟身結構;宜蘭縣史館是「淡蘭古道.百年故事」,結合了1950年代宜蘭縣文獻委員會採集的拓碑、照片,還有日本時代地圖,藉由山徑上的重要人物,包括楊廷理、劉明燈、黃廷泰等人,圖文並茂述說古道故事。

展出期間,兩處展場將共同推出「台灣古道故事」系列講座,邀請劉克襄、徐如林、陳子英、吳永華、李瑞宗、劉還月、鄭安睎、莊文生等古道與生態專家,舉辦專題演講。有興趣的民眾可上兩展場的網頁了解資訊。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老節屢遭批評 滿意度竟達96%議員提質疑

今年宜蘭不老節活動滿意度達96%,但部分離會場較遠的社區認為,交通接駁的問題需改善,如此才能增進長輩參與。(宜蘭縣政府提供)

2016-12-05 20:44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宜蘭不老節」成果效益報告出爐,整體滿意度達96%,但議員批評,該調查只針對參與活動的社區民眾,不夠公正客觀;縣府回應,先知道參與民眾的感受,才有助於活動改善;另,部分地方社區反應,許多想看表演的長輩無車接駁;縣府說,明年將研議方案改善。

  • 今年宜蘭不老節活動滿意度達96%,但部分離會場較遠的社區認為,交通接駁的問題需改善,如此才能增進長輩參與。(宜蘭縣政府提供)

    今年宜蘭不老節活動滿意度達96%,但部分離會場較遠的社區認為,交通接駁的問題需改善,如此才能增進長輩參與。(宜蘭縣政府提供)

「宜蘭不老節」活動今年邁入第4年,活動內容包含不老新生活運動、不老棒球聯誼賽、不老活力秀、不老樂園展覽館、阿公阿嬤與南洋風等,期盼將宜蘭打造成「銀髮新樂園」。

根據承辦單位弘道老人基金會做的成果報告,今年不老節參與總人次達1萬4千餘人,其中65歲以上長輩達9千6百餘人,占總人次一半以上,整體活動滿意度則達96%,活動內容、會場交通引導與動線、活動時間安排等,滿意度也都達95%以上。

但議員黃定和批評,不老節很像社區成果展,活動內容平常各社區都有在進行,節慶只是把所有活動集合起來再進行一次,非常浪費社會資源,且也只針對參與的社區民眾做滿意度調查,數字不夠客觀。

議員薛呈懿則指出,滿意度只是指標之一,縣府應該針對活動目的去做成效調查,如縣內老人家因活動的出門比例、長輩出門後病痛減少的比例等,如此才是有意義的調查報告。

對此,縣府回應,先針對參與民眾的感受做調查,才有助於活動內容的改善,未來會與弘道討論,是否針對縣內其他民眾做調查,了解不同意見,增加調查報告的樣本數與指標。

另,壯圍鄉後埤社區總幹事張永德指出,社區距離位於宜蘭市的活動主會場較遠,即便參與活動縣府有提供接駁車,但不參與活動,只想去看表演的長輩卻無接駁車可搭,這是縣府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縣政府工商旅遊處觀光行銷科長蔡子逸則回應,現階段因成本考量,無法立刻為想看表演的長輩提供接駁系統,未來除考慮爭取經費外,也將想辦法藉由活動,吸引家人帶長輩出門,如此才能更有效增進活動參與,將在明年研擬方案進行。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市五穀廟列歷史建築 廟方槓縣府

2016-12-01 03:50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宜蘭報導
  •  

宜蘭市五穀廟因白蟻蛀蝕,有倒塌危險,縣文化局日前派出專家勘查後,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廟方主張拆除重建的希望落空,不排除提出法律途徑,縣長林聰賢下周一將與廟方人員會談。文化局表示,未來將採「新舊並存」方式,盼能兼顧遺址保存與在地心聲。

宜蘭市五穀廟將登陸為歷史建築,廟方昨天在柱上張貼抗議字條表達不滿。記者吳佩旻/翻...
宜蘭市五穀廟將登陸為歷史建築,廟方昨天在柱上張貼抗議字條表達不滿。記者吳佩旻/翻攝
 

 

宜蘭五穀廟主祀神農大帝,興建於清朝嘉慶年間,1980年時曾重修,但建物飽受白蟻蛀蝕,廟方募資近300萬元,打算原地重建,縣文化局日前召開公聽會,雙方談判破局,27日召開審議委員會做成決議,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讓廟方無法接受,怒斥縣府「一意孤行」。

「錢都花下去了,臨時說要停!」信徒得知寺廟無法重建,難過憤怒,副主委尤贊輝昨天率眾在廟前表示抗議,他指出,蓋新廟敬神是老一輩信徒長久的願望,前置作業遷移附近約20戶,已花費近600萬元,如今縣府喊停就停,募款的200多萬元還得還給信徒,下一步不排除採取法律途徑,向文化部提出訴願,如被駁回,將向法院提出訴訟。

廟方表示,寺廟兩側廂房年久失修且坍塌,民國100年遭遇祝融拆掉,如今雜草叢生,有礙觀瞻,本殿又遭白蟻蛀蝕,不拆有倒塌危險,原預計重建擴大使用空間,新設的廂房放置蓑衣、脫穀機等農具,重現早期農業文化,如今通盤規劃都被打亂。

文化局表示,將採取「新舊並存」方式,重新設計的過程,廟方能全程參與提出意見,縣長下周一將和廟方溝通,廟方也將以白紙黑字遞交訴求。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