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科索伏想脫離塞爾維亞,獲得美國支持,但俄國反對,認為這是侵犯塞爾維亞的主權,美俄為此交惡;而在十五年後,美俄又槓上,這次互換位置,俄國宣稱克里米亞有權利脫離烏克蘭,美國則堅稱此舉違反國際法。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烏克蘭的分裂,再度引起已持續幾百年的辯論:應該尊重民族自決權?或是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
美俄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凸顯強權國家不管嘴上說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它們是否接受某個地區脫離某國獨立,全看是否符合自身利益,沒有一定標準。
例如,美國對一些獨立運動就採取不同立場:車臣?反對;東帝汶?贊成;阿布哈茲(喬治亞境內)?反對;南蘇丹?贊成;巴勒斯坦?一言難盡。
國際戰略研究所的俄國事務專家查拉普說:「在獨立議題上,沒有國家採取一貫立場。」俄國官員為俄國干預克里米亞的行動辯護時,一再提到科索伏,意思是說,「你們也做同樣的事,沒好到那裡去。」
科索伏一九九九年在西方強大武力支持下,成功脫離塞爾維亞,並於二○○八年片面宣布獨立,已獲得一○八國承認;二○一○年國際法庭裁決,科索伏宣布獨立,不違反國際法。
紐時指出,科索伏和克里米亞的情況並非完全相同,克里米亞已被俄軍占領,十六日要舉行加入俄國的公投,而美國當年雖軍事干預科索伏,但不是為了兼併它。
國家主權觀念可追溯到一六四八年的西伐利亞條約,但自冷戰結束後,美國歷任總統對主權的立場多變。
烏克蘭本身就是脫離蘇聯而獨立,脫離蘇聯的十五國當中,有的也面臨境內分離運動,包括俄國的車臣,摩爾多瓦的外聶斯特、喬治亞的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亞、亞塞拜然的納哥爾諾─卡拉巴赫。
西方的獨立運動也很棘手。英國想要留住蘇格蘭;西班牙想要留住加泰隆尼亞。
雖然一次大戰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倡議民族自決,但美國與多數強權國家都偏向維持穩定和現狀,大體支持維持原有國界。
俄國與車臣戰爭時,當時美國總統柯林頓還把俄國總統葉爾欽與林肯相提並論。
前美國駐蘇聯大使塞斯塔諾維奇說:「威爾遜之後,自決成為極具爭議的主張,國際上一貫認為:大國不能利用自決來拆散他們的鄰國。」
俄國過去也反對分離主義,與車臣的兩次戰爭,就是防止分離運動;俄國支持敘利亞的阿塞德,也是以不應侵犯敘國主權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