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裡.遼布希金
翻譯:德米特裡.葉爾紹夫(金馬)
e-mail: info@damanski-zhenbao.ru
校稿 / 游國良[1]
爭端以前的經過史
俄中邊境是按大量的法令而劃定。這些法令是1689年涅爾琴斯克條約,1727年布拉與恰克圖協定,1858年璦琿條約,1860年北京協定和1911年條約的條文。
在國際慣例中,江上邊境應在江主航道中心線劃定。但是沙皇俄國,利用清朝的薄弱,把烏蘇里江上的邊境沿著中國江岸來劃了。這樣整個烏蘇里江和所有的江島成為俄羅斯的。這麼非正義的情況在十月革命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是存在,但是對中蘇關係沒有影響。1950年代末蘇共,中共兩黨領導人之間發生矛盾以後,中蘇邊境狀況緊張。
中國政府要舉行江上標界。蘇聯領導理解這個要求,同意把領土一些部分交給中國。但是兩黨思想矛盾更加緊張後,雙方的理解就消失。兩國關係惡化以大曼島(珍寶島)衝突表現出來。
大曼島(珍寶島)在1960年代末屬蘇聯濱海邊區坡扎爾斯基區,本區與中國黑龍江省交界。本島距蘇岸500公尺,距中岸300公尺。本島南北長度為1500至1800公尺,寬度為600至700公尺。島的大小取決於季節因素:在春汛時江水會淹沒它部份,在冬季時它相反在冰上聳立。因此,本島從軍事或經濟方面來看沒有什麼作用。
1969年3月2日至15日的事情之前曾有大量的邊境事件。中國公民擅自侵佔蘇聯江島(這樣的行為從1965年就開始了)。蘇聯邊防部隊官兵遵循固定的行動方針,把中國公民趕走,沒有使用到武器。
1969年3月2日的戰事(俄羅斯說法)
1969年3月1日夜間中國官兵大約300人渡過了烏蘇里江,在大曼島林木濃密的西岸躺下埋伏起來了。他們沒有挖掩體,只把草蓆放在雪上就躺下來。
中國軍人裝備符合冬季條件:護耳皮帽,棉襖,棉褲,暖鞋,棉布制服,棉毛內衣,厚襪子,軍式連指手套(大拇指和食指分開)。中國戰士拿的是AK47型衝鋒鎗和西莫諾夫SKS型自動步槍;指揮員拿起TT型手槍(都是中國按蘇聯許可生產的武器)。
官兵穿上了白色的偽裝衣,把武器用白布包起來了。為了保持安靜,他們把火器的通條用石蠟澆灌。
官兵在口袋裡沒有什麼證件或其它東西。中國軍人架設了電話線,留在島上。
為了支援島上的軍人,中國部隊在中岸上安排了無後座力炮,大口徑機槍和迫擊炮的發射陣地。中岸上的中國步兵有200到300人。
3月1日夜間在蘇聯望哨塔上有兩個邊防士兵,但他們沒發現中國的軍人。負責江島侵佔機構不錯,中國部隊辦這件事時對蘇方完全保密。
3月2日早上9:00蘇聯巡邏兵3人走過了珍寶島,但也沒發現中國部隊。中國人也沒暴露自己。
3 月2日早上10:40望哨塔上的是兵給下米哈伊洛夫卡哨所所長報告說拿武器的人大約30名從中國公司哨所往大曼島走。所長伊凡.斯提列裡尼擴夫上尉用警報集合戰員,然後用電話通知邊防隊司令部。
蘇聯邊防官兵分別乘三輛車輛:?#22030;斯?69(7人,所長為指揮員),BTR 60PB型裝甲運輸車(13人,姓拉博維奇的中士為指揮員)和 ?#22030;斯?63(12人,姓巴半斯基的下士為指揮員)。
第三輛車輛引擎功率小,所以它在路上的時間延長。達到大曼島,所長的吉普車與裝甲運輸車停在江島南端。下車後,邊防軍人分出了兩組,往中國軍人走了(第一組在所長指揮下沿著島岸走去,第二組往島上走去)。所長由政治處的攝影家尼古拉.彼得羅夫一起陪同前往。彼得羅夫戰士用攝影機和照相機拍攝影。
在11:10所長之組靠近中國軍人。斯提列裡尼擴夫所長提出抗議,要中國軍人離開蘇聯領土。一個中國軍官大聲喊叫,然後傳來了兩次槍聲。中國軍人第一橫隊向兩旁閃開了,第二橫隊突然用衝鋒鎗開火。所長與身邊的戰員都壯烈犧牲。中國軍人把彼得羅夫的攝影機拿走了,但是沒看見照相機(戰士跌倒在冰上,用自己的身體蓋住它)。
島上的中軍從埋伏地點齊射,突然襲擊第二組。拉博維奇中士叫喊準備戰鬥,但是太遲了。幾個人被打死了,其他士兵處於開闊地帶。中軍一部分從埋伏處出來向蘇聯邊防軍人衝鋒。蘇聯士兵挺身迎戰。在這時候蘇軍第三組趕到戰場。12名士兵在第二組附近佔據著陣地,用衝鋒鎗的火力對付敵軍。
中國士兵到達了第二組的陣位,把受傷的邊防軍打死。只有一個戰士存活,他的姓名為謝列布羅夫.根納季。
第三組的士兵,彈藥越來越少。指揮員巴半斯基下士發了撤退命令。士兵邊打邊撤,往車輛爬回去。在這時候中國的炮兵部隊用炮火夾中了停車地點。兩位駕駛員乘裝甲運輸車,有意救出戰友,向江島開走了。他們想開上大曼斯基,但島岸太高,所以裝甲運輸車不得不到撤回到蘇岸。
在這個緊張的關頭鄰所的預備隊趕到了大曼島。鄰所名稱為「庫列比亞金山」,它位於大曼島北邊,距離島17到18公里。維塔利.布必寧上尉為所長。3月2日早上他得到了戰事報告,乘裝甲運輸車,帶領20個戰士及時趕到了戰場。
在11:30布必寧上尉和他的士兵在江島北端上岸。聽到槍聲,邊防軍人疏開往南走去。過幾分鐘剛來的士兵和中國軍人接觸。島上的中軍發現蘇軍增援部隊於是向他們攻擊。上尉受了不少傷,還是繼續率領士兵作戰。他讓卡那金下士與幾個士兵留在戰場,自己乘裝甲運輸車,向中軍後方開去。上尉自己用大口徑的機槍連續射擊。他的士兵用則衝鋒鎗透過射孔掃射敵軍。
雖然島上的中軍人數較多,他們當時的處境是非常困難的。蘇軍兩組從島岸掃射他們,不斷轉移的裝甲運輸車是在他們後方。
作戰時布必寧的裝甲車受到較大的損害,上尉本人受新傷。他回蘇岸,用電話給司令部報告情況。然後布必寧乘斯提列裡尼擴夫的裝甲運輸車回江島。在這時候他沿著中軍陣地開過去。
在島上布必寧殲滅中軍的指揮所。這就是3月2日戰事的轉折點。中國軍人扶著死傷的戰友開始撤退。布必寧的機槍槍彈用完後把裝甲車開往蘇岸去。在結冰支流的中間裝甲車被炸破,但是官兵僥辛地避免危險。
在中午伊曼邊防隊司令列奧諾夫上校和政治處處長康斯但丁諾夫中校乘直升飛機來到了大曼島。政治處處長帶領士兵至江島尋找死傷的官兵。在中軍陣地他們發現了草蓆、電話機、好幾個彈夾、幾枝步槍。使用過的急救包在中軍陣地是數不清的。
過一段時間幾座哨所的預備隊達到了戰地。大曼斯基島第一個戰事結束了。
1969年3月15日的戰事(俄羅斯說法)
3月2日戰事結束後,江島每天被加強的巡邏隊守衛著(至少10個士兵)。蘇軍摩托化步兵師在大曼島後方展開(裝備有火炮和1960年代末蘇聯最現代化的冰雹多管火箭炮)。中方也為了再次的進攻積蓄兵力。中國人民解放軍24步兵團(大約5000官兵)在江島附近準備作戰。
3月14日15:00伊曼邊防對司令部得到了撤退令。於是按這個命令蘇聯的邊防軍離開江島(本令的邏輯是莫名其妙的,發令的人也不知道是誰)。蘇聯巡邏隊回蘇岸了,中國軍人開始一群群地向島挺進,其他的開始在中岸佔據陣地。蘇聯的邊防軍發現這個行動,在養聲中校帶領下乘8輛裝甲運輸車開向江島。中軍馬上離開大曼島。
3月14日20:00邊防隊司令部得到了新命令,它相反的讓邊防軍佔領江島。按這個命令60個官兵在養聲中校領導下在3月14日夜間 乘4輛裝甲運輸車向達曼島開走了。在島上蘇軍分出了四組,佔據了陣位,挖出散兵壕。曼擴夫斯基、波波夫、鎖洛維耶夫和克雷嘎這四位軍官作為指揮官。裝甲運輸車在島上不斷地轉移陣地。
3月15日早上9:00 左右擴音器在中岸廣播,號召蘇聯邊防軍離開中國領土,反抗修正主義等等。蘇方也開了自己的擴音器,用漢語說:中國軍人,回心轉意把!我們這裡都是抗日戰爭英雄的兒子們!過幾分鐘寂靜籠罩了兩岸….。
10:00左右中國的火炮和迫擊炮(60到90枚)開始落在江島上。中國步兵用3連兵力攻打蘇軍陣地。一小時的猛烈戰鬥開始了。11:00 島上的蘇軍彈藥用完,養聲中校乘裝甲運輸車幫戰友拿到了彈藥。
列奧諾夫上校給上級領導報告情況說鄰國軍隊在兵力上佔優勢。上校要求火炮掩護,但是沒有得到肯定地回答。
12:00左右中軍打穿了第一輛裝甲運輸車,過20分鐘打穿了第二輛。無論如何島上的蘇軍勇敢地繼續作戰。中軍在江島南端對面開始集中兵力。
400到500名官兵有意向蘇軍後方衝鋒。島上的官兵情況很緊張,尤其重要的是裝甲車無線電天線被中國機槍火力打壞。
為了破壞中軍的計劃,姓擴別慈火箭兵從蘇岸開火,但是他的努力不夠。列澳諾夫上校決定用三輛坦克。上級領導從3月13日開始答應給他一個坦克連,但是9輛T-62型坦克在戰事開始後才到達大曼島。
上校乘領頭的坦克,向大曼島的南端開走。在斯提列裡尼擴夫所長死難之處中軍用火箭筒打壞了領頭坦克。受傷的上校帶領著坦克兵往回走。在蘇岸附近流彈打中了上校的心臟。
在島上的官兵繼續作戰,但是他們的力量快耗盡。在這個情況下司令部決定動用炮兵和摩托化步兵。
17:00“冰雹”型多管火箭開始射擊中軍陣地,射擊的效果非常好。同時榴彈炮連也開始開火。炮擊持續了10分鐘。
17:10邊防軍和步兵在鎖擴羅夫中校和康斯但丁諾夫中校指揮下轉為進攻,解放了大曼島。
19:00一些中國火力點又再次開火。也許在這時候蘇軍需要重新炮擊對手的陣地,但是司令部決定這個是不必要的。
中軍又嘗試佔領大曼島,但是沒有成功。然後蘇軍回去了蘇聯方向的領地。中軍沒有進行重新進攻。
結局
1969年10 月20日中國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總理)在北京進行談判。在談判過程中兩國領導同意舉行中蘇邊境標界。1991年標界後大曼島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它的名稱為珍寶島。
根據一個俄國普遍的見解,大曼島不管是誰的,1969年3月蘇軍一切行為是完全正確的。如果蘇聯在1969年對鄰國作出了讓步,它會提出更多要求。
根據另外一個見解,1969年3月蘇軍在烏蘇里江反抗追求侵佔別國領土的敵對行動。
[1]筆者對內容對照俄文原版後,稍微修改為台灣慣用語辭。資料來源:Даманском-Чжэньбао ,2006/03/03。http://www.damanski-zhenbao.ru/chronicals_c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