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禁廢校救偏鄉 教育部這帖藥有效嗎?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聯合報

因不符「成本效益」,很多偏鄉小校在少子化浪潮下被裁併,社區、部落的文化傳承從此斷根。

教育部訂裁併校準則,避免地方政府胡亂廢校,也等於保住社區命脈;但同時也應鼓勵小校發展特色,甚至吸引外地學生就讀,才能讓學校、社區永續發展。

少子化這幾年衝擊國中小招生,台東、澎湖等偏遠、離島縣市,過半國小每年級只有一班,甚至全校不到十人仍在苦撐。不過,學生人數再少,學校基本開銷、人事經費少不了。

為節省經費,同時顧慮學生太少、缺乏同儕互動與刺激,各縣市都訂出裁併校標準,但引發不少爭議,甚至傳出有國小為避免廢校命運,向鄰校「借學生」註冊,等開學後再回原校上課的畸形現象。

為何學校、家長、社區想盡辦法留住學校?除了希望孩子就近入學,更因學校是社區文化傳承、留住年輕人的命脈。一旦學校關掉,年輕人走了,社區很快凋敝、走入歷史,這塊土地、居民將永遠被遺忘。

為保住社區、避免淪為「廢島」,近年來日本很多離島學校拚命發展特色,加上山明水秀的美景,吸引不少外地生就讀,挽救了學校及社區。

教育部除訂準則嚴格規範裁併校,更應透過補助經費、修法鬆綁等方式,鼓勵偏鄉小校發展特色,例如利用閒置校舍發展遊學課程、協助社區發展特色經濟或文創產業,吸引更多人到社區、部落就讀及消費,否則等年輕人走光了、學齡人口流失,遲早得廢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dim 的頭像
    Vadim

    Vadim 雜記本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