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農地授權地方劃定 環團憂流失更多

2017-10-23

〔記者黃以敬、林彥彤/台北報導〕國土即將重新分四區劃地,農地再區分五類農地發展區。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吳其融直言,目前每年就有三千至四千公頃的農地流失到非農用,因此國土計畫雖有助重新分類、有助圈定優良農地防止變更,但未來最大挑戰是在於地方縣市的執行劃分,因此將發動全民,共同監督縣市能真正劃定並保護優良農地;學者也提醒,國土計畫法授權地方劃定分區,土地使用項目界定幾乎是沿用目前區域計畫系統,須避免「轉軌」成「轉鬼」,二、三、四類等農發區的容許使用項目不能被濫用來解編農地,否則台灣安全農地可能會流失到只剩四十萬公頃。

  • 未來二或三類農業發展區,將可視需求開放部分綠電使用。(資料照)

    未來二或三類農業發展區,將可視需求開放部分綠電使用。(資料照)

發動全民監督保護優良農地

吳其融指出,中研院曾調查,每年有三千至四千公頃農地在流失,全國近八十萬列管農地,但農委會最新盤整調查,現只剩六十八萬公頃可供生產的農地,實際耕作則僅五十七萬公頃。目前依據國土計畫法擬定的國土計畫書,已是比以前好,希望把優良農地真正圈定起來維護。

但也需正視農二、農四、農五都埋有可開放非農用的伏筆,未來最關鍵在地方縣市如何執行劃地,是一大挑戰,例如此次草案新增第五類農發區,估計十萬公頃農地被劃在各縣市都市計畫土地中,可想見地方不會想都市計畫土地被劃為無法解編農地,較可能列入二、三、四類農發區,再好的國土計畫恐都無法達到國土及優良農地保護目的。公民團體也因而將發起全民力量,共同監督各縣市的農地區劃。

學者:二三四五類恐被濫用

前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楊重信也直言,這次國土計畫中有許多農地可釋出的伏筆,小心魔鬼在細節中,在第二、三、四、五類農業發展區中,都有許可宗教、殯葬、休閒景觀、綠能,甚至所謂非公害產業等非農業的「使用許可」空間,未來除了被農委會劃定第一種優良農業用地的四十.九萬公頃,預計可直接轉第一類農業發展區而限開發,較不集中的第二種農地十三萬公頃、第三種農地七.八萬公頃及位於山坡農地二十五萬公頃,估計都有遭解編重劃或釋出的風險。

中央政府仍須確立主導力

楊重信呼籲,國土計畫案定案前,中央政府須儘速與地方溝通、確立農地劃分的「主導力」,否則未來全國可耕作的農地面積恐只會剩下四十多萬公頃,離八十萬公頃安全農地的目標會越來越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dim 的頭像
    Vadim

    Vadim 雜記本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