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國良

 

筆者支持調漲學費,但請先重視下列問題,學費調漲問題只是目前台灣高等教育環境的問題之一,還有許多問題環節相扣著。

一般國人考上大專院校填寫志願,優先考量除了「興趣」和「未來就業因素」外,最現實考量的就是首先是「學費」、「校譽名聲」、「所在地區」、「師資」、「硬體設備」以及「校友人脈」等。以上述為指標下,在台灣那你會優先選擇哪一所大學?公立或者私立大學,答案是公立大學。而台灣現有環境下對於中低收入的子弟而言,學費絕對是首要考量之一。屬於弱勢族群的他們,想靠目前「升學制度」進入公立大學就讀,請問資源和機會是多大呢?他們多數都只能進入私立大學就讀。

在談調漲學費問題前,請先注意目前公私立大學資源的差異性問題。以前面標準而言,現經台灣任何一所公立大學幾乎比其他私立大學佔了極大優勢。單單在學費方面,一般私立大學學費約為四萬至五萬以上,而公立約為二萬至三萬左右。公私立硬體設備的比較更是不用說明。一但就讀了大專院校,私立大學學生就成為現有大學教育環境的二等公民,更不用說對未就讀大專院校的人士的不公平性。

比較外國私立大學,通常是私立學校學費是高的驚人。這些費用除了用在行政支出外,主要是用來延攬名師資及提升硬體設備,故意造成與一般公立大學資源的落差。因此有錢人和菁英學子會優先選擇就讀私立學校。而公立大學設立的目的,是幫助普羅大眾有就讀高等教育的地方,學校則維持一定品質與學費(視多種因素狀況調漲)。在台灣反而與之不同,優勢族群和菁英反而集中在政府補助的公立大學享受較多資源和設備,多數一般人則集中就讀私立大學。

公立大學成為菁英大學通常是「歷史因素」造成的居多,使得公立大學是名校又是菁英大學。例如在俄羅斯就是「莫斯科大學」和「聖彼得堡大學」,又如日本「東京大學」以及台灣的「台灣」、「政大」、「清華」、「交通」等等大學。她們的特色就是歷史悠久,「文化傳統」和「人脈」因而使成為代表該國菁英學習研究的教育學府。但是畢竟都是這都是少數公立學校,其他的公立學校依然代表一般民眾進修的機構。

若開放自行調整學費,各各公私大學一起調整,公私立的資源會拉大嗎?私立大學會因此而優於公立?還是一樣維持現階段不公平原狀?這是必須先行討論的問題。且各私立大學目前有何種方案計畫去贏過各公立大學,來扭轉公立大學過去累積的資源優勢所產生的差距?亂調漲的結果,只是會造成一堆惡劣的私立大學「學店」的產生。

國立大學也因該提高目前的學費。三萬上下的學費就能維持一校的行政與各項支出?說穿了是全民納稅補助了這種不公平的學費政策,不同於德法(台灣私立大專院校多於公立大專院校)。加上不改變國人的觀念,國立大學就是「好的」、「便宜」的觀念,台灣升學制度不管在怎麼改變,還是一堆人拼命補習想進入國立大學(優勢族群還是佔了入學優勢),這些種種問題就可以看出癥結所在。國家過去至今補助公立大學經費造成公私立資源差異,加上又嚴格限制私立大學經費調漲。這些主要因素是「民粹意見」限制各公私大學學費調漲,但是台灣又未如同德法是用高稅率補助低學費政策的教育社會主義國家。在此情況對台灣的私立大學是不公平的,對目前台灣就讀私校學生與未就學者更是不公平的。整個公私立大設校目的對照外國,完全失去其目的和意義。

如同前面筆者贊同學費調整政策因該放寬,讓私學有更多經費應用聘請名師和提升設備,國立大學方面則首要先調整到因有學費程度。但筆者要在此呼籲,在調高學費之前請盡速建立大專院校「評鑑制度」與「淘汰制度」。要調整學費的各大學一定要經過教育部的審核,並有一套「嚴格」檢查制度來調查實際經費運用狀況。還有因應未來學費調漲的趨勢,「就學貸款政策」必須在更放寬其制度;如償還利率降低至 1% 以下甚至零利率,並在放寬償還年限。畢竟會去申請者,多數還是社會上的弱勢家庭,政府不應該阻礙有心求學的弱勢族群的求學機會,和使其未來一畢業就面臨償還期限的重大壓力和負擔。主管單位不該在官僚拖下去了,學費調漲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政府是否有夠重視這些問題,有魄力決心改變目前不公平的狀況,排除「外力因素」建立健全的因應政策。還有最後,台灣有多少民眾知道了解,外國與台灣教育制度與觀念的不同之處? 2004/06/02

http://enews.url.com.tw/enews/273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