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農林漁牧 (60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鯖魚的故鄉 宜蘭南方澳「一夜干」傳香

2014-12-24

〔記者朱則瑋/宜蘭報導〕南方澳是「鯖魚的故鄉」,早期漁民利用古早方式,將鯖魚製成「一夜干」,簡單美味;宜蘭縣政府為保留古早味道,委由五結鄉宜芳企業社製作,盼成為地方伴手禮,目前先在網路販售,若反應不錯將擴展至實體通路,並推出DIY體驗套裝旅遊,行銷南方澳。

  • 採古早製作方式製作的「鯖魚一夜干」水分多、肉質軟嫩。(記者朱則瑋攝)

    採古早製作方式製作的「鯖魚一夜干」水分多、肉質軟嫩。(記者朱則瑋攝)

早期南方澳漁民保存捕獲的鯖魚,將新鮮漁獲對半剖開,內臟清理乾淨抹上鹽巴,吊掛在通風處自然風乾,傳統手工方式製成的「一夜干」,雖然費工,但魚肉鮮甜軟嫩,只須簡單烘烤就很美味。

縣府為保留「一夜干」味道,和宜蘭縣非營利組織聯盟、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合作,委託業者宜芳企業社,遵循古早方式,開發「鯖魚一夜干」商品。

宜芳老闆陳俊傑說,他們依照古早方法,採用費工的風乾方式製作,保留鯖魚原味,民眾買回去後,最好料理方式就是炭火慢烤,魚肉豐富油脂會逐漸滲出,香氣四溢。

討海文化保育協會常務監事陳財發說,鯖魚是南方澳特產,市面上鯖魚一夜干產品不多,遂委託業者製作,希望將傳統好味道發揚光大。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舍當住家 宜蘭下月課地價稅

2011/10/11

【聯合晚報/記者吳淑君/宜蘭報導】

‧有庭園造景、漂亮草皮的農舍,一看就是純住家,要課稅。
‧存放農具、鐵牛車的農舍,明顯農用,就不必繳交地價稅。

宜縣府地方稅務局日前完成轄內農舍清查,下個月加徵地價稅。圖為宜蘭鄉間隨處可見的豪華農舍。記者吳淑君/攝影

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蘇嘉全的豪華農舍爭議不斷,宜蘭未做農用的農舍其實也不少,宜蘭縣地方稅務局完成清查,全縣5048筆農舍用地中,非農用的純住宅達3510多筆,縣府決定下個月課徵地價稅,預計有800餘萬元進帳。

前市民代表陳永住家也是農舍,他知道要被課徵9千多元地價稅後笑著說,就當是回饋社會吧!最近蘇嘉全的農舍被吵得沸沸揚揚,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卻對農舍是否有做農用,解釋含糊,相對宜蘭縣政府對農舍的明確認定作法,許多農舍住戶頗有一國兩制之嘆。

至於農舍、住宅如何認定?稅務局副局長陳昌墻說,他們拍了幾張農舍照片,經與農業處、建設處協調後做出認定標準,即有庭園造景,有漂亮草皮的農舍,一看就是純住家,就要課稅;存放農具、鐵牛車的農舍明顯農用,就不用繳地價稅。

稅務局依照這套標準清查完,一一通知不符合的農舍住戶今年得課徵幾百、數千元到近萬元地價稅,只有少數住戶有意見;陳昌墻說,市區住宅都要課地價稅,郊區農地蓋農舍當住家使用,不繳稅說不過去,他們向住戶說明後,住戶都能接受。

地價稅是按公告地價乘以基本稅率的千分之十,如果符合自用住宅,要在上個月申請自用住宅,基本稅率可以降為千分之二。稅務局將在這幾天寄出地價稅單,11月1日到30日繳納,宜蘭地價較低,預計會有800多萬元入帳。

【記者吳淑君/宜蘭報導】

宜蘭地方稅務局去年完成農舍清查,全縣5048筆農舍用地,有3510多筆是純住宅。縣府表示,現在農業政策是管地不管人,沒有農民資格認定的問題,所以農舍申請人資格只要滿20歲,設籍2年以上,擁有單筆農地要有0.25公頃以上,便可興建農舍。

另外,土地和土地所有權人要同一人,要是過繼續給子女,就是新農,要再重新起算,2年後才能申請蓋農舍。而起造農舍還要取得公所發給的農業使用證明書,證明這塊農地有農作經營事實。



全文網址:農舍當住家 宜蘭下月課地價稅 | 政策焦點 | 房市新訊 | udn房市情報http://house.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ART_ID=248343#ixzz3WATbeTEt
Power By udn.com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碎的農地 消失的糧食

作者:汪文豪 2012-10-11 天下雜誌399期
調整字體尺寸
油價飛漲、運費飆高、世界糧荒,三大沉默的海嘯聯手,使得全球化的勢力第一次受到反挫。全球化開始倒退,在地經濟重新興起時,台灣的土地和農業政策能否跟上時代?是什麼使得台灣農地愈來愈破碎,農業生產力日低,而登記為農民的人數卻愈來愈多?化身農民,興建豪華農舍的都市人,為何田圓夢醒?為什麼高山砍林種茶和水果,破壞水土,平地農田卻休耕,拿來種植樹木?當二十二萬公頃休耕農田,幾乎相當於台灣種稻的農田總面積,當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僅剩三二%時,面對世界糧荒的台灣,應如何因應?台灣的農業,如何再有春天?

「搶錢!搶糧!搶土地!」

這原本只是電腦線上遊戲的廣告台詞,如今竟活生生地在現實世界上演!

今年以來,全球鬧糧荒,埃及發生搶麵包踩死人、海地飢民攻進總統府、印尼民眾不滿高糧價發生暴動、印度人民走上街頭抗議。越南、泰國停止出口稻米,使得菲律賓面臨無米進口而糧食短缺的危機。

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Gary Becker)估計,假如糧價增加三分之一,富國的生活水準只會降低三%,但窮國會降低二○%。

糧食危機,終結了世人對全球化貿易下,「貨暢其流」的美好想像。如何想辦法「地盡其利」,增產最多的糧食,維持國家自主權,已成為各國政府思考的第一要務。

在台灣,雖然政府信心喊話,宣示國內稻米自給率高達九成,有三個月的存糧,以及有數萬公頃的休耕田可以立即復耕。但是,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只有三二%,日本四○%,韓國四二%,中國九五%,美國一二八%,法國一二二%,台灣實際偏低。

而台灣的穀物自給率(以熱量權數計算)從十年前的三○%,下降到目前的二四%(小麥、玉米不到二%)。這是因為過去為了平衡台美貿易逆差,十年之內,屬於大宗穀物的小麥、大豆,台灣全面棄種,玉米也減產七成,全數依賴自美國進口。因此,當國際穀物價格上漲,台灣的麵粉、油脂、豆類加工與畜牧等行業,受到最大的衝擊。

 

 

名列英國環境署公布的百大環保英雄名單的德裔英國經濟學者舒馬克(E. F. Schumacher)在《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一書中曾提到:「物質資源中,最偉大的毫無疑義是土地。研究一個社會怎麼使用土地,就能對它的未來有個相當可靠的推斷。」

全球糧荒下,觀察當前台灣的土地利用,不禁會對台灣未來永續發展,捏一把冷汗。

二○○二年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開放農產品進口,為了不使生產過剩,價格崩跌,政府透過休耕獎勵來減產。從二○○二年到二○○六年,休耕面積增加五萬五千公頃,稻米種植面積減少四萬四千公頃。

被稱為「寶島」的台灣一年可收成兩期稻作。近年來,每年稻米種植面積大約介於二十三至二十六萬公頃,但也有約二十二萬公頃的農地休耕,其中將近有八萬公頃農地因為一、 二期都沒有種植農作物,處於廢耕狀態。

十年來,台灣有四.六萬公頃、相當於約一千七百七十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耕地,從地球上消失。其中有相當於十五個台北市信義區的面積,拿去蓋住宅與農舍。

這造成了農田減少,農業生產力下降,而登記為農民的人數卻增加,多為都市人為了去買地蓋別墅,以嚮田圓夢。

房子與稻子爭地,成為糧荒海嘯下,台灣得面對的洶湧暗潮。

農地的青春痘效應

「農地不種稻子卻改種屋子,這是什麼碗糕?」在高雄美濃土生土長的荖濃溪有機農產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徐華盛問道。

被《天下雜誌》票選為微笑鄉鎮第一名的美濃,過去以種植菸葉文化聞名,即使受到進口菸草的衝擊,導致美濃的菸田面積大幅減少,但因地處荖濃溪上游,有著絕佳的灌溉水源,改種稻後,近幾年農委會舉辦的全國冠軍米競賽中,時常可看到美濃米得到佳績。

三年多前,徐華盛自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退休返回美濃,看到兒時遍布好水良田的環境,因為連接高雄左營的國道十號通車,帶入不務農的都市投資客後,使原有純樸的客家農村景色,被四處林立的「豪華農舍」點點突破,不禁大嘆,「發展有機農業的環境被破壞了!」

「有機農田最怕污染,這些別墅把生活污水排入農田的灌溉渠道,農民要向誰求償?」徐華盛問道。

農地的青春痘效應,也同樣在東北部的宜蘭上演著。

目前身兼梅花湖休閒農業區總幹事的鄒森均,從小就住在宜蘭冬山鄉。老家旁邊一塊約○.三公頃大小的稻田,存著兒時農忙下田幫忙父親的記憶。二、 三十年前的冬山、三星與員山鄉,每逢七月份,盡是整片金黃稻浪迎風搖曳的畫面。

長大後,鄒森均在冬山鄉的市街上開照相館維生,伴隨政府十五年前規劃北宜高速公路的效應之賜,建商成為照相館最大的客源。因為建商在冬山、三星與員山鄉四處找農地蓋豪華農舍,完工後為了做廣告,會用相機把農舍拍得漂漂亮亮,將底片拿到鄒森均的照相館沖洗。

「早在大陸富豪團來台灣炒樓前,台北就經常有小富豪團到宜蘭來看農舍,」鄒森均記得,小富豪團來宜蘭看房的效應,在雪山隧道通車前特別明顯。建商先跟地主達成默契,以地主的名義,在三百坪(相當於○.一公頃)的農地上蓋佔地十分之一,約三十坪的豪華農舍。等找到買主後,再將農地連同農舍過戶。

對建商而言,購買農地與建築豪華農舍的成本,只不過六、 七百萬元,轉手賣給台北來的投資客,賣個一千多萬以上都沒問題。

一來一往間,建商大賺四、 五百萬,來自台北的都市佬,則花費相較城市便宜的房價,一圓田園休閒夢。

都市人的田園夢想,卻成為鄉村農夫的夢魘。

宜蘭的田園風光正在消失

鄒森均老家農田旁的豪華別墅,經常將帶有清潔劑的污水直接排入灌溉水圳,他的父親引水灌溉農田,發現距離取水口十公尺以內的稻子都生長不良,無法結穗。

「這些死去的稻子,只好當成田間過濾器淨水了,」鄒森均帶著農夫逆來順受的口吻,苦笑說道。

荒野保護協會前宜蘭分會長陳清枝觀察,三星地區一年大約會多出六、 七十棟新農舍,去年甚至增加一百多棟。以前水圳有很多小魚蝦,現在農地蓋農舍,家庭廢水污染灌溉渠道,小魚蝦都沒了。

「宜蘭人最自傲的田園風光正在消失,如同把代表台北的一○一大樓打掉一樣,」他說。

開放農地種房子,不只代表好水良田被污染,更使農地破碎化,阻礙農業大面積生產、 推動機械化降低生產成本的可行性。

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從二○○○年到二○○五年,台灣有耕地的農戶增加了近七萬戶,同期間的耕地面積卻減少近一萬八千公頃,將近八成農戶的耕地面積小於一公頃,導致農業生產指數降低了六.三%。

農地破碎化,意味著每個農戶生產的規模太小,生產成本無法降低,農業收入無法養活一家子,久而久之,年輕人不願投入農業,導致農村人口加速老化。年輕人不願留在農村,是因為農村沒有發展。農業在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中的比重從一九七六年的一一%,逐年下降到二○○七年只剩一.五%。農村勞動力向都市流動,每個農戶的人口數從三十年前的六人,到今天不到四人。離開農村的大部份是年輕人,使農村人口老化,老農找不到接班人,六十五歲以上男性農民比重已超過一二%,是二十年前的四倍。而且,由於耕地面積太小,農民無法只靠耕種維生,收入中的農業比重,三十年來減少一半,只剩下兩成。

「最後,台灣將無人務農。這是台灣農業發展的惡性循環,」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指出。

台灣的農地愈來愈破碎,肇因二○○○年一大錯誤政策。

當今台灣農村的圍牆或電線杆上,四處張貼著農夫兜售農地妄想一夕致富的仲介廣告。而農地上到處可見社會權貴及退休公教人員蓋「豪華農舍」,像劃分殖民地,一塊塊地割據農業生產環境的完整性。

「八年前錯誤的土地政策,新政府必須痛定思痛彌補回來,否則台灣將無法面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保育的挑戰,」中州技術學院校長、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大聲疾呼。

所謂錯誤的土地政策,就是目前農業發展條例中,允許耕地每○.二五公頃就可以蓋農舍的規定。這是導致當時擔任農委會主委的彭作奎,請辭下台的原因。

二○○○年總統大選,連戰、宋楚瑜、陳水扁三方勢均力敵,當時立法院國民黨與民進黨立委紛紛提案要求修改農業發展條例,要求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讓非自耕農可以參與買賣。並要求每宗耕地分割後的面積從五公頃放寬為○.二五公頃,並且可以蓋農舍。

當時的農委會主委彭作奎直奔總統府同意農地開放自由買賣,卻堅持反對非農民購買農地蓋農舍。他認為,農地變建地,不但地價將崩盤,農地也將從生產工具變成有錢人的消費商品。

由於身為執政黨總統候選人的連戰選情告急,而宋楚瑜與陳水扁都贊成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蓋農舍。當時的總統李登輝為拉抬連戰選情,多次召見彭作奎到總統府晤談,要求農委會放寬農地蓋農舍的規定,爭取農民選票的支持。

彭作奎基於專業堅持己見,而國、民兩黨立委在立法院砲聲隆隆,發言修理彭作奎,逼得彭作奎為政策負責請辭。因此,李登輝決意放寬農地蓋農舍的規定,在國、民兩黨委員難得的共識中通過,但是連戰當年依舊敗選。

「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蓋農舍,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出來了,」彭作奎大大嘆了口氣說。八年來,農地被違規用來興建工廠、住宅或移作其他非農業用途的情況相當嚴重。

「這些住在豪華農宅內的退休公教人員與富商,取得農民資格後,並未從事生產,反而享有便宜的農保,甚至休耕補助。而且因坐擁農地,不必繳交地價稅,這有公平正義可言嗎?」彭作奎氣憤地問道。

彭作奎的呼籲,像是空谷迴音。在國會殿堂內,一直有股幽靈力量,想要進一步再放寬蓋農舍的耕地面積限制。

二○○七年六月,當立法委員忙著拚選舉之際,在民進黨籍立委林樹山領銜下,不分藍綠共有四十六位立委連署要再度修改農發條例。他們主張大幅度放寬興建農舍的面積限制,縮小到原有面積的四分之一,從○.二五公頃放寬至○.○六六公頃(約二○○坪),並迅速地一讀通過。

「這不得了,一旦三讀通過,台灣農業不用發展了,」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胡忠一回憶,他看到這項提案,急忙找其他立委分析利害,說明修正案若是通過,將導致台灣房地產市場供過於求,房價崩跌,才暫時擋下修正案。

雖然新會期立法委員大換血,「但捲土重來的力量蠢蠢欲動,」胡忠一說。

竹林變茶園 山坡地超限利用

「農地破碎化」只是國土的危機之一,更大的危機在於山林的「超限破壞,」台大農藝系主任郭華仁指出台灣農業問題,不只在於興建農舍的面積限制,更出於沒有一套完整的國土規劃,使農村沒有長遠的發展願景。

台灣天然有機產銷協會秘書長張智閔就是因為山坡地超限利用而受害的例子。

六十三年次的張智閔,家族在南投竹山海拔一千三百公尺的山區有一片十公頃大小的孟宗竹林。這片老天賞賜的天然竹林,時常可見國寶級的保育鳥類藍腹鷴穿梭,更因為數十年來不必施肥、灑農藥,就能長出鮮甜的冬筍,很符合現代人強調有機飲食養生的需求。因此,他毅然放下已從事十年、年薪百萬以上的藥廠業務工作,全心投入發展有機冬筍的事業。

在他的努力下,他們的孟宗竹林不但成為全台第一家取得冬筍有機驗證的農地,還建立有機「黃金冬筍」品牌,在改良保鮮及運送過程後,價格翻了兩倍以上。在台北SOGO復興館的city’super頂級超市內,即使一斤賣四百元以上,依然搶手。

但讓他心痛的是,在他們竹林上方,最近有種植高山茶的農民買下林地,將山坡上所有的孟宗竹連同地下莖全部刨除,改種高山茶。

原本像是電影臥虎藏龍裡竹林迎風飄搖、青翠扶疏的畫面,頓時童山濯濯。一場大雨下來,泥水橫流,很令人擔心未來是否會發生土石流。

讓張智閔不解的是,在竹山,坡度超過四○%以上的竹林比比皆是,依規定只能維持林地的用途,為何卻能變更為農牧用地,種植高山茶?連水土保持局局長吳輝龍都指出,種高山茶的水土保持比檳榔樹還糟。為何竹山的街道上,到處可見高山茶農地轉賣的廣告?

為了保有自家竹林的完整,張智閔認為上方竹林地變更成農牧用地的過程有疑點,自力救濟四處探聽,發現有「地方有力人士」介入關說。

更讓他震撼的是,三年來,水土保持局在台中縣與南投縣核可林地變更為農牧用地的案件,多達一千五百多件,面積將近一千公頃,相當於四十座大安森林公園從地球上消失。他向南投地檢署檢舉山坡地濫墾,沒想到隨即有三、 四名黑衣男子到他家恐嚇,將他家人痛打了一頓。

「平地放任農地休耕與蓋豪華農舍,山坡地卻放任發展高山農業破壞水土保持,台灣農業如何永續發展?」張智閔無奈問道。

全民皆輸的土地政策

「人如果失去對土地的情感,靈魂就飄浮了,」農村詩人吳晟說道。家住彰化溪洲的他,曾花費一年的時間,從濁水溪上游的南投山林,一路行腳到中、下游的彰化、雲林平原,觀察濁水溪流域的變貌。

看到青山被高麗菜、高山茶啃蝕得千瘡百孔,平地卻令其休耕荒廢,不是蓋豪宅,就是盜挖砂石埋廢棄物,吳晟大嘆現代人對土地沒有認同,所以才「短視地一再傷害我們的母親。」

二○○○年的農地政策是個全民皆輸的政策。

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農民。荒野保護協會前宜蘭分會長陳清枝指出,農地開放自由買賣,其實讓許多農民夢碎。

老農民把土地賣掉,到市區買公寓,讓自己與兒女失去了與土地、自然和故鄉的連結,失去了自己的根,這是一輩子的落寞。等以後想要買回來時,得花好幾倍的價錢,但大部份不可能再買回來了。

其二,對於買農地、蓋農舍的都市上班族的田園夢,也很快就夢醒了。

買了農地、農舍,住進去之後才發覺周圍都是一堆爛房子。也擔心自己太過招搖,會不會惹人眼紅而發生不測?還得忍受臨近農田噴灑農藥的臭味,以及一堆蚊蟲叮咬。加上農村生活機能不若都市便利,失望之後只好再轉手賣掉,造成農地價錢雖不斷被炒高,卻再也無法從事農業生產。

其三,全民也是受害者。「我們為什們要關心農業、農地、濫建農舍問題?因為破壞環境是一種共業,不是我家掃乾淨就沒事了。糧食為什麼會貴?農地不見了!」陳清枝認為,農地被破壞、污染,種出來的農作物就不安全。沒有安全的糧食供應,最後受害的人就是都市中的消費者。

天下糧荒,是共業?還是契機?端看這塊土地上人們飄浮的靈魂,何時找到永恆的歸屬。

  

關鍵字:油價飆漲  糧荒  台灣   農業  生產力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072#sthash.HeLveXL8.WB6xncu4.dpuf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狗籠農舍 要課景觀特別稅
2010/12/21
【聯合報╱記者吳淑君/宜蘭縣報導】

 

為免農地被有心炒作流失,宜蘭縣政府將針對「狗籠」農舍,課徵維護景觀特別稅。 記者吳淑君/攝影

為遏止蘭陽平原「狗籠」農舍倍數成長,宜蘭縣府將課徵維護景觀特別稅,針對狗窩變豪宅,課徵三到五萬元景觀稅,未來小於十三點六坪的迷你農舍,將不再發給建照。

「非農民要住農舍,應該以價制量。」縣長林聰賢說,良田一旦流失就不可能復舊,為確保蘭陽平原的自然景觀,避免農地被有心人炒作流失,縣府才會祭出特別稅,等細節擬定就會送交議會討論。

本報六日獨家報導宜蘭、南投農地,出現成排有如「狗籠」的迷你農舍,等著買賣後,買主得以改建等名義改為別墅。

宜蘭縣長林聰賢看到新聞震怒,下令全面清查。林聰賢說,真農民住的農舍當然要保障,但他無法忍受「變相農舍」的取巧行為,不但汙染生產基地,農村風貌也全被破壞,在中央未修改相關法令前,要求地方稅務局課以重稅,讓假農民付出較高代價。

地方稅務局長呂莉莉表示,超迷你狗籠農舍,一間只有二、三坪,面積太小了,地價不到一百元,房屋稅未達十萬元,連即使辦農地移轉都課不到稅,她不得不佩服「這些商人真的太聰明了」。

呂莉莉表示,她已向縣長建議課以「維護景觀特別稅」,定額開徵,一年三到五萬元,全縣目前有五百多間狗籠變別墅的房子,是特別稅開徵目標,細節正在研究中。

地方稅務局也已完成清查,全縣共有五○四八筆農舍用地,竟有高達三五一○筆、超過六成違規未作農用,其中不乏漂亮獨棟的豪華農舍。明年起,這些農舍改課徵地價稅,將有八三八萬多元進縣庫。

另外,建設處也邀宜蘭縣建築師公會等單位研商,訂出農舍最小面積不能小於四十五平方公尺,約十三點六坪。建設處表示,這才是合理居住空間。

全案等縣長簽准後,會函請各公所及相關公會照辦,副本並知會內政部營建署及行政院農委會,以後如有小於四十五平方公尺的超迷你農舍要申請建照,縣府不會再准照,要讓狗籠農舍在蘭陽平原消失。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發搶先機 狗屋式農舍夯

2008-10-08

〔記者江志雄/羅東報導〕「狗屋式農舍」不是給狗住,而是給人居住的。

大小只有1、2坪

雪山隧道通車後,宜蘭縣部分農地上出現不少1、2坪大小的農舍,遊客開車經過不禁要問,這麼小的屋子能住人嗎?有人猜測是為小狗量身打造的農舍豪宅,傳出很多趣談。

  • 宜蘭縣農地上經常可見超迷你的農舍建物,由於面積超小,顯得相當突兀。(記者江志雄攝)

    宜蘭縣農地上經常可見超迷你的農舍建物,由於面積超小,顯得相當突兀。(記者江志雄攝)

鑽農發條例漏洞

國立羅東高中學生魏婉如、蔡明原,研究宜蘭縣農舍發展現況,特地為這種超迷你農舍取名為「狗屋式農舍」,起因於雪隧開通後,大批外縣市民眾到宜蘭縣定居及投資,有些建商看準箇中商機,與地主聯手合作,避開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的種種限制,可以說是鑽法律漏洞,也是特定時空背景下的產物。

農發條例修正案在民國89年元月實施前,自耕農或幫農才可買賣農地,農舍基地只能占農地面積的10%,其他對農舍興建和交易少有設限,修正案上路後,雖開放農地自由交易,卻針對農舍增列諸多限制,像是建屋用的單筆土地最少756坪,戶籍登記滿2年才能新建農舍,且完工5年後始能移轉產權。

依照修正案規定,建商投資至少7年,才能買賣新蓋的農舍,時間拉長,無形中增加不少風險,業者靈機一動,找上89年前便持有土地的地主,以地主之名建造迷你型農舍,並申請建照、使用執照,再伺機脫手,由於法律不溯及既往,過程並不違法。

查報僅需補繳土增稅

羅東鎮吳姓房仲業者說,「狗屋式農舍」面積太小,根本無法住人,如果加以擴建,便成違章建築,幾年前,主管機關修訂相關法令,這種情形若被查報,只需補繳土地增值稅即可,形同為「狗屋式農舍」解套,間接助長取巧的風氣。

吳姓房仲業者認為,「狗屋式農舍」對建商、買家互蒙其利,建商不受農發條例修正案牽絆,可自由買賣農舍,買家不必購買大面積土地,也能建造農舍,省下大筆開銷,主管機關拿不出辦法,讓「狗屋式農舍」在蘭陽平原隨處可見,已成特殊的建築地景。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發條例發了誰?

 
每次從台北往南部走,回到中南部的鄉村,總會看到許多的稻田,尤其到了收成的季節,滿滿的稻穗,隨著風擺動,真的可以感受到土地的生命力,不過,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農村風景,已經開始改變了,要談農村的改變,就必須來看一下我們的農地政策,原本農地就應該做農業使用,不過早在13年前,就是1995年,政府第一次提出了農地釋出方案,許多農地變更作為工業使用,或者成為住宅用地,到了2000年,政府又開放農地可以自由買賣,可以興建農舍,去年12月,有立法委員提案,要修改農業發展條例,放寬興建農舍的土地限制,許多人擔心,農地會不會,被大規模開發成為建地,這點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當農地開發的大門一開,會產生什麼樣的利跟弊呢?到底農業發展條例,是發了誰?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陳添寶

就在今年總統大選,第一場電視辯論會上,有農民這樣提出他的疑問:「我是高雄美濃鎮的有機農民,我希望總統可以保障農民的耕作環境,農田不要被破壞,對都市人來鄉下買田興建房舍,可以有管制與規劃。」攝影棚裡,農民持續追問,兩位總統候選人相互較勁,到底情況如何?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現場一探究竟!

老街上的粄條店、美麗的波斯菊花、純樸的農村生活,高雄縣美濃鎮,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讓人釋放壓力的好地方。尤其,在民國88年、國道十號高速公路通車以後,人們不只想到美濃玩,甚至想盡辦法住進美濃。房地產仲介楊宗源說,美濃是個山明水秀的農村,十幾年前,他自己就來買地建屋了,現在,他還有一堆朋友等著他介紹!

民國89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政府打破過去的嚴格管制,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可興建免稅農舍,自此之後,美濃成為台灣南部農地買賣的重心。像是美濃山系下,有山水為伴、有稻浪相隨,買賣招牌多得不計其數。

農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農地的價值,建立在農作物的生產上,但是農發條例放寬農地農有的限制後,不具備農民資格的人,也可以買農地蓋屋,所以農地上才會出現,以農舍為名的豪華住宅。房地產業者唐健民解釋,如何分辨是炒作過的農地還是尚未炒作的農地,就要看土地的所有權人是誰,如果農地所有人是高雄人、台南人,甚至是中部、北部的民眾,那麼農地鐵定已經被炒得翻兩翻了。


農地的好壞,跟土壤、水文扯不上關係,和農作物的生長也毫無關聯,市場價格決定一切。這片美濃山下的土地,經過十年變遷,價格已經飆漲兩、三倍。農地上,作物越來越少,美侖美奐、圍牆高築的別墅與日俱增。這樣的開發壓力,首當其衝的,就是不放棄農業,依舊靠農地維生的農民。

美濃農民宋媽媽指著高級農舍說,蓋大房子會影響兩邊的農田,日照不均,水圳又會被污染。鎮公所農業課長楊孝治表示,農舍起造會影響農業的生態環境,也不利大面積的機械化操作。

 

以前從台北到宜蘭,經過北宜公路,至少需要兩個半小時的時間,但是自從雪山隧道通車以後,宜蘭變成台北的後花園,只需要1個小時20分鐘,三星鄉的平疇綠野,就展現在都市人的面前,原來時間讓距離,變得更短。少了一個多小時,時間變短、距離變近,宜蘭跟台北之間的往返,不再有那種出遠門的感覺,兩個地區的關係也更緊密,但是在背後,卻有更沈重的負擔。

農發條例規定,農舍座落的基地面積,至少要有0.25公頃,而且農舍佔地面積,最多只能佔總面積的10%,可是,事實卻不然。田邊到處都是超建的農舍,大多數假日才住進農舍度假的居民,也沒有依規定,在另外90%的農地上繼續耕種。再加上生活污水污染灌溉渠道,大面積不透水的硬鋪面,降低地下水補注,對農村而言,農舍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災難。

 

雪山隧道通車前,農發條例的修法,就已經炒熱了蘭陽平原的農地價格,當時每年平均增加三百戶農舍,主要集中在三星鄉、員山鄉、壯圍鄉等農業地區。到了民國95年,雪山隧道一通車,變化更為劇烈,像三星鄉的人口數逐年遞減,但是一棟一棟所謂的高級農舍,卻有如雨後春筍般,在田地裡不斷地冒出頭來。

「一條龍全程服務」、「買農地送木屋」,各種花樣百出的招牌,就插在稻田裡,房地產的熱絡氣氛,可見一般。地板上的工具、木板和水泥,屋外的鷹架和施工的工人,就在農地上「種」著農舍。這樣的景象讓人疑惑,農地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一年一年滋養眾生,為什麼有人要賣農地?

三星蔥農阿田叔說,兩甲大的稻田,一年最多賺二十萬,還不算人工喔!農民的勞力價值比外勞還低。宜蘭縣三星鄉長劉燉亮進一步解釋,在三星鄉,65歲以上老人人口佔了17%,務農無法養家活口,所以年輕人都在外地打拼,許多老農認為子孫不會留在故鄉繼續耕種,乾脆把田賣掉。

民國84年,政府第一次推動農地釋出,開放十六萬公頃農地,興建工廠和住宅。民國89年,農地開放自由買賣,當年起到現在,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毛額中,一直低於2%。民國91年,台灣加入WTO,之後年年農地休耕面積屢創新高。農民的投資,是天天下田、日日望天,種了不一定有收成,賣了不一定賺錢,最後,年邁或離農農民,只有賣地一途。

民國96年年底,第六屆立法院再修農發條例,立法委員們試圖將興建農舍的面積規定,從0.25公頃,下修到0.1公頃,也就是說,要蓋農舍,只要買0.1公頃的農地,就可以了。雖然當時這項修法,來不及完成三讀,但是農地面臨浩劫的壓力,從來沒有停過。

 

美濃鎮跟三星鄉很像,面積都在120平方公里左右,都有山脈作為屏障,有水圳灌溉良田,還有在地濃厚的人情味。相同的,農地自由買賣的措施,在一南一北高速公路的催化下,同時讓這兩個以農業為根本的鄉鎮,漸漸失去務農的立足之地。

剛下好秧苗的稻田、在田裡覓食的白鷺鷥、傳統的竹圍農舍和一隻小土狗,這樣的景象背後,是農地守護人類、環境生成文化的重要意義。當農地變成建地、農舍成為別墅,農夫被迫離農、農村越來越都市化的時候,讓人不禁想問,政府的農業政策,究竟是走向滅農還是扶農?而肩負發展農業重任的農發條例,到底最後,又是發了誰?

側記

我們可以預期得到,農業發展條例勢必會在新的立法院再度闖關,過去一公頃的農地,在原有規範下,只能建四棟高級農舍,但是一旦修法通過,就可以興建十棟豪宅,這樣的改變,得利的是誰?或許是建商、仲介,也或許是民代、地方派系,而犧牲的,是農地的環境生態、是下田耕種的農民,不過,最大的輸家通常不自知,等到我們驚覺農業文化崩毀,糧食安全頻頻亮紅燈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 See more at: 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8%BE%B2%E7%99%BC%E6%A2%9D%E4%BE%8B%E7%99%BC%E4%BA%86%E8%AA%B0%EF%BC%9F#sthash.GWEw8LEn.dpuf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蓋農舍大鬆綁 農地形同建地


摘錄自2007年12月13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農地蓋農舍標準大放寬!12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農業發展條例》中有關農舍興建面積的下限,由0.25公頃放寬為0.1公頃,將跳過院會朝野協商,逕付二讀;且農民的直系家屬也可建造與轉移土地,形同農地可自由買賣,「農地」幾乎變成「建地」。

農委會痛批,此舉是立院惡搞,實際上根本是為建商解套,例如直系血親未必具農民身分,若家屬將土地所有權販售或轉移給業者、建商,將導致無法想像的後果。

依《農業發展條例》原本規定,農民只要在不破壞環境前提下且以農事使用為目的,即可申請興建農舍居住,且享有免繳地價稅的優惠,但限定其農地面積須達0.25公頃,才能興建農舍,以免建商任意取得小面積的農地,就找機會用來蓋民宿或做其它炒地皮之用。但朝野立委認為,農民有實際需求,且為了讓農業順利發展,應該放寬興建農舍土地面積的限制,並將原本對農地直系血親繼承者繼承的面積與時間限制解除。

農委會官員表示,一旦放寬限制,農地與建地根本就沒差別了!因農地建造的農舍有免稅優惠,未來蓋在農地上的別墅,是否可稱為「免稅農舍」?此外,放寬限制後不但會導致新購農地申請興建農舍者大量增加,不僅增加水電、道路等公共建設,且排放的廢水、廢氣,更可能影響環境與社區發展。

農委會更指出,根據營建業統計,農舍興建已成為近年來都市計劃以外最大的建築增加來源,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建商,以農業人頭的方式與名義無限建造農舍,牟取暴利,官員氣憤說到,「表面上是為了農民,實際上就是為建商解套。」

農委會官員也說,過去農地買賣,只限定農地的所有權人及其繼承者,但昨天協商通過的修法內容,連農地所有權人的直系血親都可以轉移土地,形同農地可自由買賣、且繼承人不再受農業用地面積及戶籍登記時間的限制,但直系血親不一定都具農民身分,若家屬將土地所有權販售或轉移給業者、建商,屆時將導致無法想像的後果。

雖然農委會立場仍與立委不同調,但昨日立院會場氣氛卻很平和,官員也在協商討論下被動通過法案,決議放寬興建農舍的土地面積下限。新修正的內容也規定,農舍的總樓地板面積不得超過495平方公尺,農舍在三層樓內總高度不得超過10.5公尺,最大基層建築面積不得超過農業用地的10%。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