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宜直鐵不是環評是非題

出版時間:2014/12/15 00:20
  
 

日前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左)至宜蘭縣政府拜會甫連任的宜蘭縣長林聰賢(右),討論台北市與宜蘭縣未來合作。資料照片

作者:拱祥生(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社長)

北宜直鐵議題在柯P與宜蘭縣長林聰賢會面後,重啟興建與否之爭議,台灣政府與社會是否對於重大議題決定能有更成熟與足夠高度進行理性討論,才能讓台灣更理性、多元與永續的發展下去。

首先,北宜直鐵興建與否絕非單純環保議題,而是一個國家永續發展議題的一環,必須多方整體考量後,進行合理的決策,才是負責任政府對於人民應有的作為。台灣政府長期缺乏上位計劃的擬定,以至於各種重大建設或開發案往往陷入開發與環評的爭議中,而當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概念成為主流時,是否對開發案的選擇與討論不夠理性,成為台灣社會避免內耗的關鍵議題。

何謂上位計劃?簡言之,台灣50年、100年後預估總人口數是多少,在預估總人口數的概念下,綜整各區域的發展特性後,得到各區域的人口數,再進行整體國家發展重要政策擬定,足夠背景資料才會讓討論更周延。以花東交通建設為例,綜整區域人口、觀光人口與政策及社經發展趨勢預估,進行交通建設上位政策擬定,最後才交到交通部進行交通工具與路線的選擇,在上位建設的基礎架構下,大家才能進行理性的討論,得到最佳可能方案。

事實上,台灣長期過度參考美國式建設思考與規劃體系其實是需要調整的,美國因為地大物博,所以長期依賴公路體系,直到近年才要興建第一條高鐵。但台灣地狹人稠,公路建設不應該成為優先選項。參考歐洲與日本的多元與軌道交通系統,才是台灣應該要走的交通建設上位計劃。基於上述思維,北宜鐵搭配雪隧有其必要,但北宜直鐵則不符多元與防災原則,不適合把兩個重大建設放在同一區位,同時該路線與台灣島最大大地應力場直交,這不應是工程技術應該克服的選項。

回到大家關心的環保議題,其實台灣做了這麼多環評,環保署是否告訴大家我們的環境品質數據?雪隧通車後,翡翠水庫水源品質與區域空氣品質數據為何?其實就是政府與開發單位開了太多環境品質空頭支票,事後沒有足夠的監督,讓環保團體在後續的開發案上使勁全力的監督或是說杯葛,反而失去開發案應該要討論技術問題的機制。說開發案不影響環境是騙人的,民眾關心重點是哪一個開發案或是選項衝擊最少,大家再來決定台灣是否還要承受或是選擇這樣的環境衝擊。

台灣由於《環境影響評估法》的立法失當,使得環評委員對於各類開發案有類似於行政上的準決策權,而非國外的建議權,種下了如今使得環境影響評估成為各類重大開發案的最大討論焦點,環評是否達到環境保護目的,其實是令人質疑的。在參考國外法令與國內經驗豐富的環評委員建議下,只需將《環境影響評估法》中,重大工程「應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改成「應經過」環境影響評估;則環境影響評估才能真正就其專業加以審查,而非跳脫專業領域變成每個爭議案的決策單位。

北宜直鐵興建與否,絕非「環評是非題」,而是「政策或是工程選擇題」!重點在台灣東西部均衡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不論府、院或相關縣市,都應先正視本案推動與否,環境影響評估只是專業幕僚作業甚或國家整體建設規劃一環而已,並非是決策依據的全部。否則,今天行政院長答應要興建,明日又以環境影響評估未通過為由來停建,不僅開了全台灣人民一個玩笑,更是將負責規劃設計與環境影響評估的工程界專業,徹底的蹂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dim 的頭像
    Vadim

    Vadim 雜記本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