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礁溪天主堂乘載外籍傳教士慈愛 文資委員現勘動容落淚

 

礁溪天主堂及其周遭建築群,曾幫助眾多小兒麻痺患者人生,未料卻在近期被偷拆,建物僅剩斷垣殘壁。(民眾提供)

2018-06-07 16:11

〔記者張議晨/宜蘭報導〕成立文聲復健院的荷蘭籍神父羅文思,去年10月以85歲高齡退休,在羅文思退休前夕,宜蘭縣文資委員曾到礁溪天主堂現勘,了解教會周邊建築及歷史背景;宜蘭縣文資委員蔡明志透露,當天現勘時,許多委員被天主教神父的慈愛感動流淚,才決議通過全區保留,未料最後教堂建物仍難逃偷拆命運。

文聲復健院位於礁溪天主堂旁邊,是由天主教遣使會神父羅文思所創立,提供小兒麻痺患者居住、水療復健及輔具服務,55年來,協助逾千名小兒麻痺病童重新站起。

去年5月,文史工作者葉永韶江礁溪天主堂、文聲復健院、幼兒園等建築群,向宜縣文化局提報列入文化資產,宜蘭縣歷史空間審議會,也在羅文思退休前夕,赴礁溪天主堂、文聲復健院現勘,了解建築歷史背景。

去年現勘時,委員原僅認為只需保存礁溪天主堂建物,但走入其中,才發現原來整個建築群,竟乘載著台灣重要的小兒麻痺醫療史。

蔡明志回憶,礁溪天主堂內有間不起眼的小屋,現勘時神父曾說「那間不要看」,但透過解說,才發現這裡就是早期神父為千名小兒麻痺患者裝上義肢,讓他們可以重新站起來的小房間,「雖然房子最不怎麼樣,卻是最感人的一處角落」。

「怎麼會有人的愛如此無私」他說,遣使會神父、修女,對宜蘭奉獻很多,如礁溪最早的幼稚園,還有專職照顧小兒麻痺患者。

他說,早期宜蘭交通不便,天主堂神父、修女千里迢迢赴台北買材料、學技術,接著在這間小屋內,克難的服務貧苦患者,現勘委員聽完後動容流淚,才在審議會上一致通過,將其全區保留為歷史建築。

他感慨,台灣文化資產常保存菁英或重要建物,很少為服務弱勢族群的空間做討論,礁溪天主堂、文聲復健院見證台灣小兒麻痺治療史,也讓這些病童「人生從黑白變彩色」,沒想到行政程序疏忽,讓珍貴歷史建物,只剩斷垣殘壁。

 
 

礁溪天主堂內的文聲復健院,曾幫助眾多小兒麻痺患者人生,未料卻在近期被偷拆,建物僅剩斷垣殘壁。(民眾提供)

礁溪天主堂及其周遭建築群,曾幫助眾多小兒麻痺患者人生。(資料照片,民眾提供)

文聲復健院裡頭設有全國第一座溫泉早療池。(資料照,孫博萮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dim 的頭像
    Vadim

    Vadim 雜記本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