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放流蜆和泥鰍 是「放生」還是「棄養」?

 
2017-03-10 11:00:00 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縣報導
  •  

 

放生風波惹寒蟬效應,宜蘭市公所緊急喊卡生態溝放養活動,圖為去年宜蘭農委會放流活動...
放生風波惹寒蟬效應,宜蘭市公所緊急喊卡生態溝放養活動,圖為去年宜蘭農委會放流活動。 圖/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於3月3日在立法院召集《野生動物保育法》及《動物保護法》修法協商,協商過程中,因林務局堅持「棄養就是違法」,林岱樺三度怒嗆林務局長林華慶「你現在就是跟我對槓膩」。協商過程曝光後,網友撻伐,學者也連署反彈,林岱樺事後雖道歉,但網友仍議論紛紛。

 

民進黨立委林岱樺(左),為放生說道歉。 (中央社)
民進黨立委林岱樺(左),為放生說道歉。 (中央社)
 

 

「放生」寒蟬效應 宜蘭放養活動急喊卡

「放生」風波造成寒蟬效應。宜蘭市公所配合植樹節,預定3月11日在變龍園區舉辦植樹活動,原本昨天要在生態溝「放養」一批蜆與泥鰍;昨天卻突然喊卡。市公所人員解釋,昨天原本在植樹節活動內容說明後,要放養泥鰍與蜆,但的確受到「放生與棄養」爭議的影響,擔心時機敏感,引發不當聯想,因而取消。

 

「放養」泥鰍與蜆能營造生態?

變龍園區位於宜蘭市民權新路及中華路口,占地約900坪,由民權社區發展協會認養、營造,引湧泉打造生態溝。「泥鰍鑽土可以鬆土,增加水中含氧,且避免淤積;蜆可以淨化水質,且都是本土水生動物,不但不會破壞生態,對生態還有很大幫助!」民權里長尤榮淋說,溝內本來就有鱔魚與青鱂魚,放養泥鰍與蜆是在生態營造,並非放生或棄養。

林姓市民認為,放生與放養是兩回事,泥鰍與蜆都是很常見的本土水生動物,放養在生態溝裡,沒什麼大問題,不要想太多了。

 

 
 

 

「野放」可能造成生態破壞

「即使是蜆與泥鰍,都不建議隨便野流!」宜蘭縣漁業管理所長陳祖健指出,一般放流的原因是生態失衡,如河川原本有很多馬口魚,因吳郭魚大量出現而瀕臨消失,因此會復育放流馬口魚苗。

「放流與復育,最好是那裡抓的魚,在復育繁殖後就放回原來的河川。」陳祖健說,只有原生地才能確知牠們可生存,換了環境,無法保證。如果無法適應,可能就掛了;如果沒有天敵,就會大量繁殖;都會造成生態破壞。

 

泥鰍苗聚集在石縫軟泥中。 圖/本報資料照片
泥鰍苗聚集在石縫軟泥中。 圖/本報資料照片
 

 

任意移動棲地 「放生就是放死」

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股長劉必揚表示,以《動物保護法》而言,除非是復育考量且經過申請的「放流」,以動物權來說,都不建議任意移動棲地。

「『放生』就是『放死』!」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林鴻忠強調,「放生」可能把動物放在不合適的環境,不是無法適應而死亡,就是破壞環境,造成新棲地動物死亡;如果是「野放」,則是動物受傷救治後放歸原來的環境,但即使是本土物種,都不建議以人為方式移動棲地,其實,只要營造好自然環境,水生動植物自然就會出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dim 的頭像
    Vadim

    Vadim 雜記本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