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6宜蘭創意論壇 激發舊城新想像(下) 宜蘭創意論壇 老寮HOSTEL Stay旅人書店 好伴 台灣設計協會 (2016-07-11)2016宜蘭創意論壇下午場,以「青年返鄉創業資源」為題,邀請來自苗栗、台中、宜蘭等地的青創朋友,分享一路走來的付出與收穫。 (左起)動腦社長王彩雲、汪曉薇、詹怡嘉、林世傑討論青年創業所面臨的問題。(Brain.com.tw/攝) (2016-07-11)創意論壇秉持環境保護的核心理念,宜蘭每一場論壇活動,都鼓勵民眾自備碗筷及杯子,藉此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更是愛護故鄉土地、環境最基本的表現。 經過午餐後,下午場宜蘭創意論壇在1點半接續開始,分別由苗栗南庄老寮汪曉薇、Stay旅人書店負責人林世傑、好伴共同工作空間店長詹怡嘉,分享「青年返鄉創業資源」所面臨的實際狀況。 創業之路始於對土地的認同,這群青年朋友走出原有的舒適圈,踏上返鄉這條路,雖說是回家,但他們懷有更質樸的夢想,期待故鄉文化能因為青年力量的注入,持續保有且擁有不同的嶄新面貌。 「台北後花園」宜蘭正面臨傳統產業沒落、人口大量外移,這同樣是台灣其他城鎮所傷腦筋的問題。宜蘭市長江聰淵強調,必須以全方位且多元的角度為城市思考,如何將青年思維與創意融入文化、生活是首要任務,這將大幅提升城鎮競爭力,有助於社會長遠發展。 宜蘭市長江聰淵表示,公部門活動不能只專注愛壯年與長青族群,也必須邀請在地青年走入社區。(Brain.com.tw/攝)  通往山林的入口 打造新興農產鏈 台三線是一條遠離都會的道路,總統蔡英文更以「浪漫台三線」訴說苗栗在地特色,也因為遠離塵囂更能聽見許多在地故事。以客家俗諺「耕山耕田」為命名的耕山農創,致力於升級苗栗南庄的農產鏈,他們從四級農業追本溯源,一路往艱辛的一級農業「復耕」持續努力。 「耕山耕田」能感受客家人依山傍河的開墾耕作型態,耕山農創是台灣青年用自己的力量,在這片土壤上成長的代表外,更期盼大家重返山林,認識苗栗南庄。怎麼做才能重回山林?汪曉薇認為,認識土地最好的方法,是生活。 從南庄歷史資料來看,台三線北至桃園大溪,南到苗栗卓蘭,是一條兼具文化與產業豐富度的廊道,早期由客家族群、泰雅族、賽夏族多元混居。日治時期,台三線的樟腦開墾是主要事業,也能看出在地的產業價值,汪曉薇指出,隨著人口逐漸往西部竹科推進,原有的地方出現產業空洞化的問題,林地面積也大規模的縮減。 為了讓民眾體會當地歷史與產業發展,以老寮Hostel為起點的耕山農創,從農產四級的體驗服務、三級的旅遊規劃開始,之所以從體驗開始,汪曉薇以「採茶山歌」為例,這些屬於傳統族群的文化與產業,只存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她進一步強調,文化是產業的前提,產業是文化的載體。 老寮Hostel成為地方入口、打開觀光,耕山農創也往農產二、三級努力,開設一家Valai農創店,這家店名來自泰雅族母語「真的」意思,更是客家人對美好事物的讚嘆,充分展現多元民族互動的原始精神。 Valai農創店已在地餐飲、農產選務為特色,大量運用在地食材,汪曉薇指出,讓消費者在此消費的同時,能讓資金直接反映在地方產業的推動工作上。此外,難度最高的農產一級發展,是耕山農創的初衷,他們提出「山林學寮」生態農地復耕計畫,目前發展的魚稻共生田,期待能為田地汲取更多養份。 苗栗南庄耕山農創藉由田野調查,掌握地方文化與地方生產條件,進一步提升在地農創發展的厚度,汪曉薇認為,耕山農創為南庄拓展農業的更多可能,也打造屬於在地的新興產業鏈。 耕山農創汪曉薇引用日本社區設計先行者山崎亮的概念,期望台灣是一個能讓100位觀光客來100次的國家,而不是讓10,000位旅客只來1次的國家。(Brain.com.tw/攝)  從書店窗口望向舊城 開啟世代對話 「Stay旅人書店」負責人林世傑生於宜蘭冬山鄉,求學時期也曾離鄉背井,在異鄉生活數年後,選擇回到家鄉,正當生活與工作一團亂時,他落腳在宜蘭市碧霞街的一間老屋,開啟屬於自己對家鄉土地關懷的志業。 當地人稱碧霞街為「棺材街」,創業初期有長輩對他選擇這個地點感到費解,為何會將書店開在這裡;但林世傑在舊城裡看見衰退,特別是傳統技藝失傳,不禁讓他想像20年後的宜蘭,棺材街還能保有傳統樣貌嗎? 林世傑認為,地方特色濃烈的文化動能,是破碎、沒有規則且緩慢的,它不容易由外部或公部門進行組合或串接,就連網際網路也無法延續,因為這些屬於在地的文化脈絡,存在於老一輩長者的生活習慣。 Stay旅人書店為了延伸在地文化,以共同創作空間的串接平台,讓年輕人能在社區長輩身上學習傳統,進而使書店成為年輕族群共同參與舊城事務的文化據點。 2014年集結在地力量開辦小賣市集,在市集中展現青年想法,跨越年齡隔閡讓社區居民看見、認同。隨著關注人數愈來愈多,市集的規模也逐漸擴大,2015年由社區發展協會接手主辦,林世傑成為補導角色,他表示,在地組職能透過人際網絡找到老匠師、糕餅師傅,為市集增添更多在地色彩。 傳統廟宇如何用年輕人的語言,與青年對話?祭祀岳飛的碧霞宮是宜蘭縣定古蹟之一,更是過去知識份子聚集的場所,2015年林世傑以廟會市集的形式,將在地年輕人聚集在碧霞宮,更以「精忠報國」的轉印貼紙吸引民眾拍照、打卡上傳,將寺廟文化巧妙的融入年輕人的生活。 林世傑透過市集活動,創造在地多對多的對話機會,更嘗試以不同元素的更替,讓更多人親身參與活動,「帶著夢想來到宜蘭的朋友,都能幸福的生活著」,這就是他心中的美好城市。 擁有「憨膽」的Stay旅人書店負責人林世傑,毅然決然返鄉生活,用他的雙手延續宜蘭文化。(Brain.com.tw/攝)  青創社群注入溫度 實踐舊城新生活 相信很多在外求學的遊子,對自己的家鄉不知從何介紹起,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好伴共同工作空間店長詹怡嘉身上,從台中北上到台北讀書的她,被同學問起台中特色時,也曾不知如何開口。詹怡嘉認為,對於青年來說,如何找到家鄉的根很重要,而根和一座城市的發展更是密不可分。 好伴創辦人從台大畢業後,返回台中投入創業工作,當時台中中區面臨許多社會問題,儘管早於1900年日治時期已成為第一個現代化城鎮,也以日本京都城鎮規劃為藍圖,台中成為一個棋盤式街道且有河川流經市區內的城鎮。 曾幾何時,被稱之為舊城的台中中區,人口流失、傳產沒落,舊城區一到晚上宛如空城一般,好伴看到舊城區的困境,更從困境中找到青年創業的機會。 好伴現址過去是白律師事務所,為了活化閒置空間,創辦人親手裝潢,並期許能成為一個從在地出發的夢想家搖籃,而共同創作空間就是好伴持續前進的支持,詹怡嘉表示,它是一個最具商業模式的平台,提供SOHO族一個能分擔房租空間、硬體資源成本的工作環境,更可貴的是,共同創作空間匯聚懷抱不同夢想的青年朋友,能在此交流、互動、分享生活。 好伴一直認為「社會創新」是他們發展的根,詹怡嘉指出,以解決顧客、社區等在地問題的社會創新,能更貼近服務對象,甚至與在地居民能產生正向互動,也因為好伴持續注入青年力量,才能為傳統文化加值、走得更長遠。 以知名的綠川市集為例,自2014年30小時、8攤位開始,市集發展逐年擴大,詹怡嘉表示,因為市集活動受到各界關注,能讓更多人走入舊城和傳統對話。綠川市集以舊城老店、社會議題、青年創業、在地友善團隊為主要成員,透過音樂表演、樹下開講等活動,連結人們與舊城的關係。 詹怡嘉強調,好伴希望能為冷卻的舊城,重新燃起溫度;共同創作空間在一群人的導入過程,發揮在地影響力,甚至能將這股力量,擴散到台灣其他鄉鎮。 好伴共同工作空間店長詹怡嘉認為,「共好」的創業概念並不是為所欲為,而是要彼此尊重。(Brain.com.tw/攝)  跨躍‧青年返鄉實踐契機 三位青創夥伴分享過後,面對面與在場與會民眾對談,由動腦雜誌社長王彩雲主持,同時也邀請了宜蘭市長江聰淵、台中中區再生基地蘇睿弼共同參與討論。 綜合討論由(左起)動腦雜誌社長王彩雲主持,台中中區再生基地蘇睿弼、宜蘭市長江聰淵、汪曉薇、詹怡嘉、林世傑,面對面一起討論宜蘭為青創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Brain.com.tw/攝)  Q:創業對您有何意義?為了生存,如何平衡獲利與夢想? 林世傑: 創業就是回家的方式,在家鄉創業能讓生活更踏實,雖然不是大人物,但能讓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過得舒坦、開心更重要。 汪曉薇: 個人夢想和創業願景是基礎,我也是在創業之後才知道獲利是重要的,而獲利與創業的長程目標並不衝突,因為當我們獲利愈多,我們所要復耕的能的也就愈多,很多事沒有固定答案,只有不停的嘗試,才能在夢想道路上,兼顧夢想與現實問題。 詹怡嘉: 過去我是名小學老師,值到創業後才發現,很多事必須重新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壓力,是專業的養成,熱情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它會熄滅。以共同創作空間來說,只要有錢就賺,把握任何機會,在可獲利的基礎上,持續優化服務,並與在地連結,做出無法取代的獨特區隔。 Q:為何青創團隊會不約而同的以市集,作為活化舊城的策略之一? 林世傑: 市集所傳遞的氣氛是輕鬆的,能讓民眾親自走入在地環境,感受傳統。如果只是用手機播音樂,似乎少了一點在地味,所以我們找來表演團體實際演出,讓市集更有意義。 詹怡嘉: 市集活動的門檻較低,同時也能讓民眾親身走入舊城。市集攤位以中部文創工作者為主,在篩選攤位上,為了讓逛的民眾有不重複的感受,我們也特別注重商品屬性;攤商說明會時,也會將我們的想法、理念傳遞給攤主,讓他們能呈現在產品與服務。 Q:青創團隊對舊城的活化,高資本、人力的投入,實際成效是否有用? 林世傑: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以農村為背景的宜蘭,和其他都會城市不同,活化的目的在於強化人與人的情感聯繫,如此才能讓生活有溫度。 詹怡嘉: 只要有人因為好伴而走入舊城,對我來說,就很有意義。現在要特別關注的議題,當青創力量活化舊城後,後續重啟重劃所帶來的地價攀升、國際企業進駐,使舊城與其他城鎮有何不同?當年輕人進駐,舊城活化了,而年輕人又走了,這種惡性循環的過程,只會讓我們的記憶只有一個樣。 延伸閱讀 變形蟲設計協會「澎湖創意論壇」如何讓特色變生意 2015頭城創意論壇3月7日熱烈圓滿 2015員山創意論壇 新創意翻轉農耕環境 2015礁溪創意論壇 尋找礁溪新轉機 2015冬山創意論壇 創造冬山特色 加值發展

原文網址: 動腦新聞 http://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ID=23458&sort=#US4OmMz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dim 的頭像
    Vadim

    Vadim 雜記本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