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新電源 相中宜蘭地熱

2016-06-09 14:24:55 聯合晚報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宜蘭三星蘭陽溪畔一處深井已鑽探超過2000公尺進行地熱研究,左圖為用溫度計深入地下2200公尺後取出測量地下實際溫度。 記者潘俊宏/攝影

分享
 

盛夏還沒到供電就吃緊,科技部去年底選定三星紅柴林蘭陽溪畔鑽探第一口超過2000公尺深的深層地熱井,已經完成2200公尺深井,預計7月開鑽第二口深度2800公尺的深井,一旦測到水溫達150度,就有機會成為台灣第一座深層地熱發電廠。

發電量可供全宜蘭 餘電還能支援大台北

負責鑽井計畫的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王乾盈表示,只要深井成功鑽取到地熱,完成30百萬瓦(MW)地熱發電廠,估計發電量相當於核一廠二號機的20分之一,發電量足以供應全宜蘭地區用電需求,甚至有多餘的電力支援大台北地區。

過去台灣研究地熱發電都侷限於「淺層地熱」,深度不超過2000公尺,科技部第二期能源國家型計畫,力主開發「深層地熱」,評估台灣應該有3萬3640MW(百萬瓦)的地熱蘊藏量,是核四廠裝置容量2700MW的近12.5倍,評估三星只要鑽探到150度水溫,以目前台灣技術,足以建置30MW的示範地熱發電廠。

地熱源自龜山島火山 好比大油田

王乾盈分析,淺層地熱的熱源來自地底裂隙中的高溫水,無法進行大規模發電;但深層地熱取自火山型地熱,熱源豐富,他比喻清水地熱就像小油田,但宜蘭三星下方的熱源,來自於龜山島火山熱源,好比大油田。

負責地熱資源調查的台大地質系教授宋聖榮指出,綠能最大侷限是無法24小時發電,例如風力發電會有沒風的時候,太陽能也有陽光不足時,現有技術電力無法大量儲存電,綠能要能當成基載電力,否則無法替代大量排碳的傳統發電,地熱是能24小時隨時啟動發電的綠能。

中油探採事業部去年開鑽的第一口2200公尺深層井,溫度僅70度左右,共耗損32顆每顆造價20萬元的鑽頭,王盈乾苦笑:「碰到雪山隧道的堅硬四稜砂岩,雖然溫度未達目標,但目前看來,通過四稜砂岩層後,地溫梯度有逐漸攀升。」

鑽探研究團隊後來改在1.4公里外進行第二口井鑽探,王乾盈說,附近的耕莘護專有一口1200公尺井,水溫就80度,一旁的養鴨場有一口淺井未達1000公尺,就有近85度水溫,希望第二口井能鑽探到預期溫度,如果溫度更高甚至可直接使用蒸氣發電,成本更低,但國外鑽探成功率約十分之一,目前無法保證成功。

 

深層地熱示意圖 圖/經濟部

分享
 

採循環技術 不誘發地震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宜蘭三星地熱鑽探一旦找到足夠溫度,考慮使用加強型地熱系統(EGS),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王乾盈指出,EGS主要是兩口井,一口抽取高溫水發電,另一口注入井補充地層損失的水源,他強調,深層水不與地下水合流,不會影響農業用水,這些水都是數萬年前從雪山山脈逐漸累積而來,取完熱就回補。

地熱鑽探在三星地方引起不少爭論,擔心和民生、農業搶水;台大地質系教授宋聖榮說明,淺層地熱才會和地下水搶水,深層地熱鑽探的深度達3000公尺,中間還有很多不透水層阻隔,裡頭的水來自數萬年前從雪山山脈累積而來,與一般用水無關。

 

全球地熱發電前10名國家資料來源/台大地質系教授宋聖榮提供

分享
 

王乾盈分析,選在宜蘭三星鑽探地熱,主要是從各種地質資料研判,地底下可能有一大塊地熱,是從龜山島火山延伸過來。火山的地熱充足,加上平地建置發電廠比較沒有運輸限制,加上宜蘭距離台北近,如果以後順利商轉,才有機會將多餘的發電送到台北,真正讓地熱發電成為備載容量。

所謂的EGS技術,是透過兩口深井交互運用,一口抽取高溫水進行發電,另一口則是回補冷水。宋聖榮指出,此舉可避免出現開採頁岩油出現的微地震,因為頁岩油是把油抽光,出現空隙會造成地層變動;但地熱不同,不使用化學藥劑,而且100%回補新水,確保地層不變,只是把地底的熱透過水當媒介引導至地面的發電機組。

宋聖榮進一步指出,美國也正進行一項EGS的改良的FORGE計畫,考慮在兩口井之間,將原本仰賴地層裂隙傳導的方法,改為直接在兩口井之間打橫井,並增加橫井口徑,讓大量的水通過時直接加熱,取熱效果更佳。

王乾盈表示,只要找到地熱,不管用什麼方法發電都歡迎,畢竟台灣擁有這麼好的地熱資源卻無法有效使用,相較美國或鄰近的菲律賓,我們的研發進度落後非常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dim 的頭像
    Vadim

    Vadim 雜記本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