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頭城發現菁礜遺跡 台灣最大座

2015-11-24 03:46 聯合報 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

蘭陽博物館及學者李瑞宗,在當地耆老帶領下,在宜蘭縣頭城福德坑溪上游山區發現早期藍染遺跡「菁礐」,是目前學者發現遺跡中最大座的。 圖/蘭陽博物館提供

分享
蘭陽博物館委請學者調查蘭陽地區藍染產業,在頭城鎮福德坑溪上游發現六圓二方的「菁礜」遺跡,是截至目前台灣發現最大一座,證明在清代時期,頭城地區藍染產業盛極一時。

「菁礜(音同確)」有兩種,台灣和大陸採用的是「浸藍和攪藍共用」,以二圓一方(兩個圓型浸泡池和一個方型沉澱池)最普遍。池子均是砌石而成,中間相連,作用是先將藍染植物大菁放在浸泡池中蓄水浸泡。

18世紀,台灣天然藍靛染料曾居外銷品第3名,但隨著化學染料發明,藍染產業盛況不再,甚至消失,直至最近幾年,民間開始展開天然染的推廣,透過研究才發現宜蘭曾有豐富的藍染產業。

2006年,專門研究藍染產業的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李瑞宗,在頭城老街發現染布時使用的「踏石」,被遺落在庭院一角,原本應像元寶狀,卻被倒過來當作石椅。

蘭陽博物館委託李瑞宗從2013年起進行「蘭陽地區藍染產業調查研究」,研究人員在宜蘭山區發現,仍有許多採藍植物「山藍」,即大菁的蹤跡,頭城老街上的源合成米店,振成布行、呂石記,以前都是染坊,「呂石記」保有「踏石」,振成布行收藏著「踏石盤」。

透過耆老帶領,研究人員在頭城鎮福德坑溪上游的山區,發現至少3處菁礜的遺跡,其中一處是六圓二方,是目前台灣發現最大座的菁礜遺跡,讓研究人員很興奮。

蘭陽博物館指出,菁礐規模和大菁產量的多寡有關,福德坑溪發現的菁礜遺跡為六圓二方,顯見當時頭城鎮一帶,種植大菁的數量很多,藍染產業十分盛行,這項發現也見證藍染在頭城鎮政經發展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dim 的頭像
    Vadim

    Vadim 雜記本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