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大鹿鳴堂將拆 僑光堂歷史不再 學者:抹除實體見證

 
2018-07-08 09:58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  

位於台大校園內的鹿鳴堂將於7月11日拆除,鹿鳴堂原名僑光堂,是僑務委員會所建的大型僑生活動中心,台大教授指,鹿鳴堂是台大校內罕見仿中國式、具國族意象的建築,推測是當年僑委會想「召喚」海外華僑所設計,認為拆掉等於抹除這段歷史的實體見證。

呈載眾多台大學生和校友記憶的鹿鳴堂,將於7月11日展開60天拆除工程。校方表示,由於鹿鳴堂建物老舊且結構不穩,評估修繕成本過高,並配合卓越聯合大樓興建案整體環境規畫,決議拆除,原址將保留為整片空地,並簡易綠化。鹿鳴商場的餐飲服務機能,將遷移至旁邊的卓越聯合中心。

鹿鳴堂前身為僑光堂,設計建築師是創立淡江大學建築系的馬惕乾,始建於1967年,為每年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舉辦各式活動、典禮。這裡見證中華民國憲法的第一次修憲,更舉辦第一屆全國書展;1979年,第一批來台定居的澎湖越南華僑難民黃光慧等人,經僑委會安排搭機來台後,先暫住的地方,就是僑光堂。

直至1996年僑委會遷出,才由台大校方收回使用,並經整修且引據《詩經.小雅》的〈鹿鳴〉篇,取其迎賓之意,更名為「鹿鳴堂」。

2002年,鹿鳴廣場誕生,2005年鹿鳴堂經大幅整修,一樓改做為商場和餐廳,二樓整修後做為台大劇場,培育眾多劇場人才。

台大城鄉所助理教授賴仕堯表示,鹿鳴堂是台大校園內,少有中國式仿古建築元素,如紅柱及仿中國木造的雀替、雨批,雨批其上還仿明清時代官式建築欄杆的語彙。

分析台大校園建築風格,賴仕堯說,日治時期形成西洋新古典式樣,戰後50至70年代,多為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從戰後歷史看來,仿古形式建築並不曾出現在台大,但鹿鳴堂為何會是仿古造形,就要看它的歷史脈絡。

「鹿鳴堂會在台大出現是一個歷史偶然」。賴仕堯說,當年僑委會為擴大僑務工作,蓋了鹿鳴堂,他推論,當時因要「召喚」海外華僑,必須蓋一個具有強烈國族符號的建築,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發起隔年開始興建的鹿鳴堂,很可能是在此脈絡下採用仿古造形。包括文大校舍(張其昀創辦)、南海學園等建築,都是在此時代背景下所興建。

賴仕堯說,鹿鳴堂另一個特色是中國建築式樣上沒有的,即是牆壁上一顆一顆的正方錐體,也是馬惕乾在現代主義與國族符號之間,折衝、妥協下的結果。

賴仕堯說,馬惕乾是土木工程師,重視構造、反對裝飾。這些錐體是外凸內凹,有綁鋼筋,而是建築構造的一部分,他推測馬惕乾雖面對僑委會要求「仿古」,但仍嘗試突破在舊形式的框架中,追求構造的真實性。

台大城鄉所博士生郁良溎表示,鹿鳴堂是現存仿中國傳統語𢑥的建築在台大的唯一案例,建築物本身具有特殊的歷史脈絡,現代造型兼具古典傳統風格之建築,反映當時台灣建築特色,有其時代意義。

「把鹿鳴堂拆了,台大校園空間發展歷史過程中的實體見證就被抹除了。」賴仕堯說,有建築物在,經常性的接觸,體會更深刻。當知道它的「身世」、使用它時,會有更有深刻的意義。

有網友說,以前僑光堂時代,再過去一點是國防部營區(就是現在小教堂與管理學院一館),台大管樂團有些學長在國防部「示範樂隊」服役,放假跟收假時,都會在僑光堂的男廁換裝再進出營區。也有僑生回憶,想當年僑光堂是僑生們最熟悉的地方,民國50多年至65年間,先父每年都會帶團來台參加雙十國慶。

94年起在台大中文系兼任的北一女中教師歐陽宜璋,開始指導服務社團種子教育社的社課和寒暑假營隊教學演示,地點就在鹿鳴堂對面的共同教室,周末或周日先生常帶著兩個兒子在鹿鳴堂前的廣場活動,因為無論是鹿鳴堂內的輕食或走廊的露天座椅,視野都很開闊,鹿鳴堂前大草原也常見小動物的通行飛翔,是一個屬於全家的和學生活動的地方。

有台大校友回憶,鹿鳴廣場是台大學生們吃飯的地方,很方便,「7-11買的東西常常發票會中獎,因為流動率很高」。

鹿鳴堂前身為僑光堂,設計建築師是創立淡江大學建築系的馬惕乾,圖為「台大校園規劃小...
鹿鳴堂前身為僑光堂,設計建築師是創立淡江大學建築系的馬惕乾,圖為「台大校園規劃小組」所藏的老照片。圖/擷取自台大校史館臉書專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dim 的頭像
    Vadim

    Vadim 雜記本

    Vad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