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聞先模擬 學遇霸凌應變
2011年 02月18日 蘋果日報
校園霸凌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兒福聯盟研發處副組長邱靖惠說,大至新聞報導的毆打、性侵等,小至嘲笑排擠、網路騷擾,都屬於霸凌,孩子常因不懂處理或求助而長期受凌。兒童心智科醫師蔡文哲表示,親子可在看霸凌相關新聞、書籍或電視電影時一起討論並模擬情境,培養應變能力。報導╱許芷維 攝影╱高世安
邱靖惠副組長說,孩子如遇到霸凌或不舒服的情況,無論事件大小,家長最好能在旁陪伴,提供心理支持,別輕率認為只是小孩子吵架,或要求孩子自己處理。蔡文哲醫師說,受凌者不一定會開口求助,但常有突然變得害怕上學、沒朋友、焦慮憂鬱、沒自信,甚至出現症狀,最好向專業的輔導諮商人員或精神科醫師求助。
家長要學
用實例親子討論
受凌者常有不擅表達、求助的特徵,蔡文哲醫師說,家長要建立與孩子的信任關係,平常也可藉新聞、書籍電影或孩子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件等,請孩子假設自己如身在事件中,該如何處理應變,也可用情境劇模擬,了解被霸凌感受,學習同理心。
注意小孩身心症
蔡文哲醫師說,遭霸凌的孩子,情緒常會焦慮緊張、憂鬱、沒自信或低自尊,還可能引起身心症,如不明原因的疼痛、暴食厭食、行為退化如尿床等,嚴重時甚至會自傷、自殺等,最好請專業的輔導諮商人員或醫師協助。
先在旁陪伴指導
邱靖惠副組長說,大人介入可能讓霸凌暫停,但難改善孩子彼此的關係,甚至引起更嚴重的報復,如孩子疑似遭到霸凌,師長要全程陪伴指導,先讓孩子自己溝通,若無效再請大人介入處理。千萬別忽略孩子求助,甚至責罵,會加強焦慮。
充分了解再判斷
霸凌事件通常是累積一段時間才爆發,大人介入處理時,一定要先聽取不同孩子的說法,並觀察旁觀者的行為後,再做出判斷,即使霸凌事件看似停止了,之後也最好再持續觀察孩子們一段時間,不要認為糾紛會一次平息。
孩子應變
被排擠先找原因
邱靖惠副組長說,被排擠可能是「關係霸凌」,被孤立的一方會覺得沮喪、無助,遇到此情況時,可教孩子詢問團體中較友善的人,了解被排擠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理虧,可嘗試跟對方道歉改善,但方法要正確,最好先找師長討論模擬。
動手動口恐觸法
邱靖惠副組長說,恐嚇、毆打、傷害或性騷擾、性侵害等嚴重的霸凌事件,較常發生在12歲以上的青少年,但應從小培養法治觀念,讓孩子了解肢體暴力甚至口頭謾罵都可能觸法,犯罪也需負刑責,才能避免。
還手可能更理虧
有些孩子受凌時會用言語或出手反擊,也可能欺負更弱勢的人發洩情緒。邱靖惠副組長說,要教孩子被欺負當下冷靜,事後再求助或想適當辦法,別馬上還口、還手,不僅無法制止對方,還可能讓自己變成罵人、打人的「反擊型霸凌」者,會更理虧。
網路騷擾別回應
網路霸凌如不願意公開的照片被PO上網或遭匿名騷擾,邱靖惠副組長建議,最好別在網上回應,若知道對方是誰,要直接跟他溝通或透過第三者請他停止行為;匿名騷擾則要冷處理,讓騷擾者覺得無趣而停止。
專家說
12歲前培養同理心
兒童福利聯盟研發處副組長 邱靖惠
在12歲以前可多培養小朋友的同理心,讓孩子了解到被霸凌者心中的感受,可以減低孩子去欺負他人的機會,也可提升這些旁觀者幫助受霸凌同學的意願。
情障兒要控制情緒
兒童心智科 蔡文哲醫師
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易衝動行事、跟同學起糾紛,而變成霸凌別人或受凌對象,除了教導他控制情緒的方法,如還是難以做到,必要時也應就醫做行為治療或服藥控制。
模特兒╱籃冠宇、莊家佳
留言列表